11月25日,特斯拉(TSLA)宣布“限时交付尾款立减”政策上线。根据新政策,即日起至12月31日(含)期间订购并完成交付Model Y车型,即可享受尾款立减1万元以及5年0息金融方案的综合优惠。
坚持“成本定价”原则的特斯拉,今年已经多次对旗下车型进行调价。不过不同于此前优惠覆盖品牌旗下多款车型,此次活动优惠仅适用于Model Y后轮驱动版、长续航全轮驱动版车型。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或与2025年即将推出的新款Model Y有关。有消息称,特斯拉改款Model Y车型计划在2025年初正式推出,并考虑“优先”在中国市场量产开售。虽然目前具体的推出时间节点仍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现款Model Y“清仓”的时刻已经到了。
实际上,在自主品牌的 “围剿”下,尽管已经失去20万-30万元价格区间的定价权,但5年未换代的特斯拉Model Y依然很能“打”。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10月,Model Y国内销量超3.6万,稳居国内最畅销车型之一。按照最新活动,Model Y后轮驱动板车价减免1万元后为23.99万元。成功申请5年期限0息贷款方案后,选择7.99万元首付,年化利率为零,月供仅需2667元。
年底冲量时间已经进入倒计时,此番特斯拉新动作会否继续掀起汽车市场的轩然大波?
成本“杀手”
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特斯拉CEO 埃隆·马斯克就曾提到,尽管特斯拉降低了售价,但对消费者来说,考虑到更高的借贷成本,Model Y的价格“几乎没有变化”。
“我们必须让我们的汽车更实惠,让人们买得起。”彼时,马斯克表示,这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马斯克所说的必要事情,正是降低特斯拉的成本。近年来,在特斯拉及马斯克的宣传中,降低成本被反复提及。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创造了季度交付量历史新高,也达到了单车成本历史新低。财报显示,特斯拉第三季度的交付量为46.3万辆,同比增长6.4%,为今年季度销量首个同比增长,创下历年第三季度的交付纪录。其单车销售成本降至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约为3.51万美元。而中国市场的特斯拉车型售价,已经为全球最低。
特斯拉首席财务官Vaibhav Taneja在财报电话会上称,单车成本的下降与原材料、运费和关税支出等因素相关,是特斯拉在三季度实现盈利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销量增长,成本降低,再加上卖碳积分的收入,特斯拉三季度的毛利率达到了19.8%,同比增长1.95%,汽车业务毛利率升至17.1%,多项指标都高于此前的市场预期。
尽管三季度比亚迪(002594)营收首次超越特斯拉,但盈利能力方面仍有不小差距。第三季度,比亚迪归母净利润为116.07亿元,而特斯拉同期净利润为21.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4亿元)。
此次Model Y限时降价,将起售价拉至23.99万元,也再次突破了Model Y的历史最低价。叠加以旧换新政策,优惠后价格更是逼近22万元。与此同时,相对透明的低息方案也具有不小的吸引力,综合优惠下,Model Y购车成本已经几近触底。
自9月以来,“以旧换新”政策激发了车市的活力,车企更是趁机密集推出新车以及限时优惠政策,无论是“金九银十”还是“双十一”都迎来了久违的热销期。特斯拉推出的这份年终大促,也或将给激战正酣的车市,再添一把火。
智能竞技
降价清库存大促的同时,即将到来的2025年,或将是特斯拉爆发的新转折点。
据公开信息,2025年,除了新款Model Y,特斯拉还将推出一款廉价车。与此同时,特斯拉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也将在华落地。最新的消息是,在中国和欧洲推出FSD的时间,或是2025年第一季度,但仍有待监管批准。
以小鹏、极越、华为、理想、蔚来为代表的中国军团,正在向L3发起集群式冲锋。端到端上车的重大跨越,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如果特斯拉FSD在2025年一季度能够落地,那么同一起跑线、同台竞技的场面即将上演。
“特斯拉FSD是变革性的技术,对行业是极大的鼓舞。”在8月举办的第四届沈阳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克强肯定了特斯拉FSD。不过李克强也表示,特斯拉FSD实际仍是高阶的辅助驾驶,是“影子模式”+“端到端大模型”。
据马斯克介绍,特斯拉FSD V13版本即将发布,与V12.5版本相比,预计干预间隔里程数会提高5-6倍。目前内部的预期是,到2025年二季度,特斯拉FSD的干预间隔里程比人类更长。“无需等待Robotaxi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我们预计明年就能通过现有车型实现这一目标。”马斯克如是说。更智能、更低成本的新车型的到来,将成为特斯拉下一个增长周期的抓手。
截至第三季度,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能力(驾驶员监管版)累计行驶里程已经超过20亿英里,其中超过50%是在V12版本上实现。
“该来的还是会来,这也将是对国内企业技术实力的又一次考验。”有车企相关负责人表示,特斯拉FSD的进入,将引发鲶鱼效应,无论是在智能化抑或是电动化等维度,都将进一步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