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点进这篇文章~我是坚持均衡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夏林锋。
最近看到有小伙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投资理念要不要跟随市场而变?还是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然后坚持下去呢?
之前我跟大家说,我的投资框架是:终局思维选股+周期思维选时。当然,我也在持续优化这个框架,力求更加长期化和精细化。
为什么要持续优化投资框架?
我喜欢读投资大师们的传记,通过进一步了解大师们的成长年代、成长经历以及市场环境,我明白投资理念本身也是一个进阶的过程。
比如格雷厄姆强化烟蒂投资,经典投资案例便是古根海姆勘探公司,1915年公司清算退市。格雷厄姆发现这家拥有大量铜矿公司股权,清算价值大幅高于股价,因此建议买入古根海姆,卖出铜矿公司,从而建立自己的投资声誉;后期经历1929之后,格雷厄姆对极致价值投资的坚持更为明显。
巴菲特作为格雷厄姆的学生,早期经典投资案例喜诗糖果(投于1972年),这是一家非上市公司,巴菲特突破PB框架(6倍PB买入),但PE仅为10倍,一个稳健经营的公司,久期远不止十年,所以巴菲特能赚很多长钱——1972年投资3000万美元、净资产500万美元、盈利300万美元左右;2020年喜诗糖果收入4亿美元、净利8000万美元。
反观芒格的经典案例,早年经典如房利美、后期经典如穆迪公司,基本都是按PS估值的公司,PE可能在30倍左右,但门槛可能更高、久期可能更长,所以最终也能赚钱,成长是剂良药,估值最终得以消化。
费雪作为成长股大师,经典案例包括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1950年代投资,那时硅谷还没诞生,而且持有50年以上!永远坚持“好公司、好价格”的机会,永不博弈“坏公司、好价格”的机会,一要看对、二要坚持。
反观我们的投资框架,可能也是一个进阶的过程。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再到芒格,甚至再到费雪,即从深度价值逐步进化为成长投资。巴菲特曾说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当然不同投资者对现在和未来具有不同权重。同时,对于未来赋予更高权重,可能也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典型如早年的芒格,1973-1974的两年累计回撤54%,有点盈亏同源。
我们需要破圈,但也要适度破圈,千万不能自大,高成长总归存在更高的风险,同时也需懂得敬畏周期,毕竟很多自认的Alpha都有一定的后验成分。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我的投资目标仍然是,力争做一条长期稳健向上的净值曲线。讲直白一点就是,要给大家赚到钱。未来我会持续重视结构调整,努力选出三年一倍的投资标的,持续挖掘中长期看好的成长股,争取给大家带来还不错的长期回报!
【相关基金】
【均衡成长专家掌舵】$华宝生态中国混合A(OTCFUND|000612)$$华宝生态中国混合C(OTCFUND|016462)$
数据来源:Wind。
注:基金管理人判定的华宝生态中国基金风险等级为R3-中风险,适宜平衡型(C3)及以上投资者,适当性匹配意见请以销售机构为准。
风险提示:基金经理观点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保证。文中所涉个股内容仅作举例,个股描述不作为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也不代表管理人旗下任何基金的持仓信息和交易动向。
#那些你认识炒股的人 后来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