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式微,几乎成为了当下行业共识。但我在国庆后也给出过一点可能不太成熟的意见:如果是赛道型主动权益选手,只要他能稳定跑赢行业指数,那我依然愿意保持关注。最近蹭了场长江证券资管施展的路演,发现他管理的$长江智能制造混合发起式A$ ,就能持续跑赢申万制造指数。(事先声明,绝对不是软文,我就是蹭了场路演)
为避免基金建仓初期的扰动,我选了2022.9.30至今的数据进行统计(根据季报,2022.9.30开始,基金仓位稳定运行在75%上方)。根据Choice数据,上述时间段内,014339累计跑赢申万制造指数约17个百分点;累计跑赢其基准(75%申万制造+25%中债综合)约16个百分点。
由于该基金净值走势与申万制造指数高度拟合,所以我一度怀疑施展是不是干脆按照指数权重配的持仓。翻阅季报后,我发现自己的怀疑比较多余:施展完全是自下而上一个个翻石头做的组合;至少其前十大持仓(占比约40%),与申万制造指数毫不重合(申万制造大权重有很多新能源,比如宁德时代之类)。
施展之所以形成自下而上的投资框架,与他的从业经历密不可分:大成基金电子研究员入行,研究的行业偏景气,但大成的投研文化强调质量;跳槽至中庚基金后,中庚比较关注低估值。结合景气、质量、估值三种因子,施展在长江证券资管管理产品期间,围绕电子能力圈,形成了两套决策方案:宏观偏弱时,质量打底、低估值防御;宏观修复时,质量打底、景气进攻。
国内的电子/智能制造行业,某些阶段并不能完全按照基本面逻辑进行投资。抛开纯粹的短期事件炒作,施展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给出了自己看法:渗透率10%-30%区间,企业成长性最强;超过30%后,利润增长或许还会持续,但估值逻辑就要慢慢从成长切换到质量或者价值体系了。
为应对电子/智能制造行业弹性较大的股价波动情况,施展会在投前设定一个1:3的赔率参考:买入后回撤33%是不是可以承受?可以,但这要建立在预期股价相对买入价翻倍的基础上。
除设定止盈止损参考标准外,电子/智能制造行业的成长性,也导致投资分析必须“一企一议”:
1、消费电子产品往往是供给创造需求(比如AI手机),但对于产品偏B端的企业,客户不一定接受你的超前理念。这就导致你投入大量研发成本做出来的产品,很可能无人问津,甚至可能拖垮公司;
2、安卓机型很难产生所谓规模效应,A的产品不能复用到B,所以华为链对利润的增强作用不如苹果链来得直接。当然,事件炒作那就又是另一种玩法了。
目前长江智能制造持仓22%电子上游材料,9%电子元器件,12%半导体,13%通信,9%汽车,9%计算机,15%机械。根据三季报,施展Q3主要加强了对长期赔率的考量(略微增强进攻性),毕竟9月一系列政策激发了市场情绪。@天天精华君 @天天基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