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一位湖北高考生在考场上挥斥笔墨,写出了当年全省唯一的一篇满分作文。
如果没有意外,这位喜欢文科、擅长写作的青年,会报考一个文科专业,日后可能从事文学工作。
但稍后,他和一位老师进行了一番长谈,在人生的岔路口上改变了抉择,去了一家工学院——华中工学院。
这所学院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
19年后,他和两位校友一起,创立了中国最成功的一家安防公司——海康威视。
此人正是龚虹嘉。
龚虹嘉当初考入华中工学院计算机专业十分偶然,他凭借运动健将(国家标枪三级运动员)和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进入了这所学院。
进入大学后,理工科成绩并无优势的他,在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同学面前并不起眼。
但他不甘平庸,决定要干出一番特别的事情。
当时学校里喜欢足球的学生很多,有些学生虽然水平并不突出,但同样对足球十分有激情。
龚虹嘉就想建立一个民间的足球俱乐部,让那些“平凡”的足球爱好者们,也能享受专业竞技的快乐。”
他从零开始筹备各个院系的俱乐部队,举办日常训练,开办俱乐部联赛,还不断地学习、训练、实战。
在他的努力下,原本实力一般的俱乐部队,水平也飞速提升,最后甚至可以和一些专业的球队同场竞技。
而这件事,对他日后做事及投资风格,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自认为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我一直坚信:平凡的人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情。就像我们的足球队俱乐部,只要充满激情、组织得当,同样可以和优秀球队一较高下。”龚虹嘉说。
在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得到一件神兵,是把厚重的铁剑,上铸八个字:“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某种程度上,龚虹嘉口中“平凡的人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情”,就是这种精神的贯彻。
很多人知道龚虹嘉的名字,是因为他对海康威视的这笔投资,有人粗略计算,回报已超2.8万倍。
但实际上,龚虹嘉成功的投资远不止于此,近年来,他开始将目光逐渐投入医疗赛道。
他目前依然重仓的海康威视,今年遭遇了重大挫折。半年报显示,海康威视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收入372.58亿元,同比增长9.90%。净利润实现57.59亿元,同比下滑11.14%。
与此同时,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正转负,大幅下降了209.97%,从去年同期的19.63亿元下降至-21.58亿元。这也是过去五年来海康威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值首次为负。
二季度海康威视被多只公募基金大幅减持,减持约158.47亿元,为当期第一大减持个股。
最引人关注的是,一向坚持价值投资理念的基金经理张坤2季度期间清仓式卖出海康威视(1.26亿股),让很多人产生了许多猜疑,海康或不被机构看好。
但依然有投资人逆势增持。
百亿私募高毅资本大幅加仓1.88亿股,按照均价35元,也加了60亿以上。
高毅邻山1号远望基金增持主要发生在二季度,冯柳大手笔加仓,持股数增加近90%,成为第四大股东。
龚虹嘉一直被誉为“海康三剑客”之一,提到海康威视很难避开他,而外界对他也不乏各种盛赞的头衔,比如“中国版孙正义”、“中国安防教父”。
很多人把他称为最优秀的天使投资人,是因为他眼光好,创立或投资的企业成绩都不错:在收音机已是夕阳产业时创立德生,占据了高端收音机市场的大半江山;2002年出资成立的富年科技抢占行业先机,现在已是流媒体中的佼佼者。
但龚虹嘉的成就并没有止步于此。
从海康威视的成名战一路走来,龚虹嘉在自己的投资历程上,留下了无数堪比满分作文的成绩。
经典一战——海康威视
2001年,911事件爆发,引发了全球安防浪潮。
这一年,国企中电科的52所脱编了28位工程师成立了海康威视,而负责人正是龚虹嘉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两位老同学。
龚虹嘉后来说:“我曾经带着女儿回到学校,告诉她,爸爸能有今天的成就,与这个校园息息相关,因为我投资并最终给我带来巨额回报的企业家中,许多都是我的校友。”
海康威视的创始人陈宗年和胡扬忠都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计算机系,在成立海康威视之前,他们已经在国有企业干了很多年,可以说经验丰富。
戏剧性的是,海康威视的首选并非龚虹嘉,而是他的好友李竹,而后者拒绝了,理由是海康威视是国资控股。
2001年11月,龚虹嘉作为创始人之一,出资245万元参与设立海康威视,持股49%。
据媒体报道,当时除了资金与经验之外,龚虹嘉还给海康威视带来了公司急需的编解码等技术支持。
也就是从那时起,龚虹嘉和海康威视开始绑定在一起,成为了分不开的两个名字。
这里面有一段趣闻。据说龚虹嘉想招一位年轻的“技术大牛”做核心技术研发,对方当场提了三个“放肆”的条件:
第一,不坐班;第二,要先给一笔钱保证下半辈子衣食无忧;第三,只签一年合同。
龚虹嘉全答应了。
后来证明他没看错人,此人埋头家中半年,真把技术做出来了,H.264编码技术正是日后海康威视安防帝国的技术基石。
2010年,海康威视上市,从此开启了大牛股的征程。
但也正是上市后,市场针对龚虹嘉开始出现争议,因为自海康威视上市起,他就减持不断。
最近的一次是2021年一季度,减持5411万股,再早前的2020年年报显示,他减持了1.4亿股。
其实如果考虑到龚虹嘉是一个投资人,而非纯粹的企业家,或许就能理解这一行为。
在海康威视这笔投资中,龚虹嘉主要扮演的角色是出资人,并非企业家,减持是很正常的行为。而在他早期的投资生涯,也不只是有海康威视。他投资的企业还包括了富瀚微、富年科技、联合光电等IT领域的企业。
这些投资的背后,其实都贯彻了同一个理念。
寻找能够解决现实痛点的公司
龚虹嘉投资,有一个著名的三不原则:别人不想做、不愿做、不敢做的东西,才可以去做。
这在他过往投资中体现得很明显。
我们熟悉的海康威视,龚虹嘉投资创立它时,虽有911事件带来的市场契机,但当时安防技术并不普及。
龚虹嘉是通过一件小细节发现了其中的机会。
当时是上世纪90年代,他在广州生活,而那时广州、深圳这些地方的治安特别差,尤其是火车站和汽车站这种人流密集的地方,偷盗与抢劫案件频发,每个走在街上的人都没什么安全感。
龚虹嘉去问公安厅的朋友,车站和街道上为什么不能多装一些摄像头?对方告诉他,当时一台最顶级的360度摄像头需要20多万元,低端的也要5万多。
“如果能够减个0,我们会把它装得到处都是。”
好友的话让龚虹嘉注意到,这是一个社会痛点,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想要解决这个痛点,需要有一个质量好的、便宜的、方便使用的监控产品。
那时他就有了创办一家安防公司的想法。
后来的发展果然如龚虹嘉所预料,随着城市对安全设备的重视,视频监控等安防技术受到追捧,其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而海康威视凭借技术优势,成为了中国安防视频监控领域最领先的企业。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二十多年过去,海康威视的估值和股价一路上扬,直接促使龚虹嘉上榜福布斯。
资本市场喜欢追逐热点,而那些大热的项目,往往是大家都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所以才会得到投资人的热捧。
不愿意去和别人哄抢,又想赚钱,意味着,龚虹嘉需要能在早期市场还不那么明确的时候,比其他人提早洞察到先机。
从过往来看,他也确实做到了。
龚虹嘉并非是先设定赛道,再从赛道上找选手的类型。
他的投资标准其实只有一条——判断该项目是否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痛点问题。
龚虹嘉说:“很多时候,投资人会认为,投资资金较多、周期较长的项目,即使能解决社会痛点,也该是由政府关注的。我想先走一步,让政府做决策时,可以有更大的底气,也想做些示范和样板。”
“我们在这些提早进入的项目中,感受到了风口和热点——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真实需求和痛点最有效的技术,就有希望成为未来投资的热点。
因此,对社会刚需和痛点的判断变得重要。其实就是想明白:什么样的技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突破和进步,最后成为解决痛点有竞争力的手段。”
回过头再看龚虹嘉在海康威视上这笔成功的投资,脉络比较清楚了。
“平凡的人”干“不平凡的事”
和不喜欢追逐众人哄抢的热门项目一样,龚虹嘉也很少投那些有优秀背景的创业者。
不是因为不看好他们,而是觉得那些背景亮眼的职业经理人是众人争抢的香饽饽,和其他人去抢这些职业经理人并不划算。
或许是因为用自己的钱去投资,龚虹嘉很谨慎。
他更喜欢找一帮“平凡的人”干“不平凡的事”,青睐那些有激情、够坚持,同时在所在领域有深厚积淀的“老土”企业家。
这种看似是不争的佛系,实则需要比其他人有更前瞻和老辣的眼光。
比如海康威视总经理胡扬忠,就是一名草根企业家的代表,之前在国有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带领海康威视成为中国安防视频监控领域最领先的企业。
龚虹嘉其实很在意人的因素。
“我之所以会投资很多项目,第一是因为遇到了,第二是在项目本身或是主要参与者、创始人身上找到了共鸣。”龚虹嘉说。
说起自己投资的那些成功企业,龚虹嘉谦虚地表示,企业成功是创始人经营者的努力,和他们的才华以及使命感、企业家精神有很大关系。
当然,龚虹嘉也不是没看错过人,比如他错失的美团。
2010年时,美团王兴曾辗转找到龚虹嘉,希望能够获得不到1000万美元的投资,但龚虹嘉却认为王兴性格内敛,并不适合从事新型团购,因此未能投资,这个项目最终被沈南鹏拿下。
“如果要说投资失败的经验教训,我想主要还是在对人的预判上。有时我们低估了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和可塑性,有时我们高估了一个年长的创业者自我再塑的能力和自我改变的勇气。”龚虹嘉解释。
“投资过于任性,会犯下很多错误,但投资过于理性,又会错失很多机会。投资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想面面俱到,不错过任何机会的时候,也许就会变得平庸、不专注且没有特点。”
或许,遗憾也是投资的一部分,毕竟,没有哪个投资人能保证自己抓住每一个良机。
从安防转向医疗赛道?
在中源协和2021年的年报里,龚虹嘉作为董事长,罕见出来致辞。
这似乎暗示,龚虹嘉在逐步将重点投入在这家公司上。
龚虹嘉在致辞中表示,医药行业是造福人类的,而细胞和基因治疗是生物医药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是未来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中源协和是A股主板中唯一一家以细胞和基因产业为主营的生命科技公司,行业的前景是好的,企业的基础是好的,值得付出,值得培育。
“作为一个天使投资人,我一直愿意认准去做对造福人类、改变世界有益的事情,而不仅仅看眼前的利益,你会发现,只要你做有利于大众的事情,哪怕是别人不想做、不愿做、不敢做的事情,坚持下来就会有收获。”
这一说法,倒是和龚虹嘉一贯以来的投资思路相匹配。
中源协和拥有公共脐带血库运营资质和3张专属的干细胞国家牌照,在细胞储存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
公司细胞存储业务由2015年的3.56亿增长至2019年4.56亿,4年复合增速为6.44%。虽然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下降至3.96亿,但2021年上半年,细胞检测制备及存储业务收入2.23亿元,同比增长16.12%。
在海康威视之后,龚虹嘉似乎将更多目光投向了医疗赛道,他现在投得比较多的就是早期跟生物医疗、生命科技相关的公司。
而投资成果已经开始显现,在他投资的医疗相关企业中,已上市的除了中源协和,还有泛生子。
投资科技公司要面临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在早期进入。
生物医药企业又尤为突出,前期开销大,项目没拿到有效临床数据前,就要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费用。
科学家拿不出这笔钱,很多创新就只能夭折。
龚虹嘉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帮助科学家从0到1,度过“最黑暗的时光”。
“自主创新的项目,难在没有验证前大家都不敢投。我过去就是在这些项目不被看好、甚至不被看懂时支持他们。但往往这样的项目争议和不确定性较大,在积累、证明、验证、铺垫这样的过程,时间代价也较大,更别提过程中的种种艰难。”
“我接触投资的一些公司,当我看到他们的技术,他们所处的行业技术不断地在进步,使一些原来我们用历史数据来看不可能成功、没有人成功的事情变成了有可能。这个是不是就该我去试一下了?”
“还有些可能是因为商业模式不清晰,是不是我把钱多投一点,把这个产业拉长一点,最后它又闭环了呢,它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商业模式的事情呢?”
这些思考,某种程度上,也是龚虹嘉对企业社会价值的思考。
当一个人用自己的钱在扮演一个投资者的时候,这个人一定是穷的
有人评价龚虹嘉是最特立独行、非主流的“土八路投资人”。
他似乎总是想挑战大家觉得不可能的事情,这好像已经成为了他的性格、基因甚至是信念。
在有些人眼里,他是想把靠运气赚的钱,再用任性赔回去。
但龚虹嘉用成绩单证明了,自己赚的钱,不是靠运气来的。
外界称他为“最牛天使投资人”,是因为龚虹嘉投资的很多硬科技项目投资中,前期根本看不到结果,往往质疑声无数。
于是他只能不断追加投资,投着投着就成了大股东,投着投着就取得了不菲的回报。
无论是海康威视,还是中源协和,还是他投资的很多企业,在别人不看好时,他都在苦苦支撑。
时间给了他回报,海康威视这笔跨越了二十多年的投资,为他带去了近3万倍的回报。
在被问起有没有偶像时,龚虹嘉的回答是伊隆马斯克。
他认为自己和马斯克在某些内在的精神和灵魂层面的东西有相似的地方。
就像马斯克当初说要造可以往返回收式的卫星,也曾遭遇过不少冷嘲热讽,龚虹嘉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有时也就是想挑战和证明一些东西。
在外人眼里,他无疑是一个有钱人,一个成功人士。
而龚虹嘉是这样衡量自己的:
“我们在计算一个人财富的时候,总是看他获得了多少,没有看他用出去多少。当一个人用自己的钱在扮演一个投资者的时候,这个人一定是穷的。”
作为天使投资人,龚虹嘉一直在用自己的财富,去帮助更多努力的人实现梦想。
“我要做的就是在他们感到彷徨不安,摇摆不定的时候给鼓励,处于困境的时候推一把,在每个行业能够找到具备上述特点和能力、有责任和担当使命感的人,就有可能成为那个行业的最成功公司。”
在龚虹嘉看来,帮助创业者成就梦想大于投资赚钱。比如投硬科技的公司,要找到技术厉害的逻辑,对于找不到逻辑的时候,就会选择相信创始人。
他喜欢用“帮”这个词,不只是钱的层面,他还会去帮助那些被投公司奔走呼吁、去外面路演宣传。
他一直强调,风险投资人首先要有天使一般的心情,慈悲、仁慈、感动、感性,即使看到赚钱的可能性为10%,赔钱的可能性为90%,也愿意帮别人实现梦想。有了这样的心态,才能有正常的投资。
他说:“有哲学家说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可能像我这样的人,应该是到了使命这个阶段了。我去做一件事的动机,或者说会让内心产生冲动和激情的东西,可能跟很多人不一样。”
“我想继续支持和帮助那些有才华、有梦想、有天分的年轻人,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和人生突破,这是我发自内心有冲动想一直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