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当你的精打细算遇上人家的小心思,结果会如何?这篇文章就来盘点几个小心思,投资者抠,管理人也抠。
新发不断的理财产品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某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显著高于同类,赶紧买进去,然后发现不长时间这产品的业绩就泯然众人矣。想选个同类里收益较高的产品,还真是比较困难。
其实情况大概率是这个样子的:这个产品成立时间不长或者规模较小啊,利用规模较小的优势做出较高的收益,等收益率吸引人就进入的“热销”阶段。
很显然,大量资金进来,产品收益就维持不下去了,但是大量资金进来,这个产品也就立住了,管理人的目的达到了,虽然有的人可能反手离场,但总有不少资金会沉淀下来,这产品就能存续下去。
所以,不断新发产品就成了市场上的一道奇观。大家可能觉得基金发太多了,但是对比一下银行理财产品,那绝对是小巫见大巫,一个产品都能发到百八十号……五一假期前推给你的可能是XXXX29号,十一期间可能就是XXXX35号。
破解之道就是不长留,频繁切换产品,反正市场上有的是新产品……
冲排名的货币基金
基金公司也有类似的技巧。举个例子,不少销售平台,对接的货币基金有很多,那么展示顺序如何排列呢?很多就是按照近7日年化收益率排序的,而不少的投资者并不会去选产品,而是默认排序靠前的产品。那么7日年化收益率靠前的产品就能收获一定的申购。
既然冲榜是有效果的,那就冲吧!货币基金集中兑现浮盈释放收益是常规操作,尤其对于长期业绩表现较落后的产品来说,波澜不惊的表现完全没有出头的机会,只有冲一波才可能获得一定的申购。一直平平淡淡的表现不如惨惨淡淡偶尔窜天猴。
没注意或者惊喜于高7日年化收益率的投资者,很可能经历的多是惨惨淡淡……投资者在算,管理人也在算,这年头,大家都挺抠的。
破解之道就是主动选择对接货币基金,就申购那几个业绩长期比较不错的。
阶段性优惠
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都会用的一招,就是阶段性优惠。
现在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基础收益水平比较低,所以费率高低对于业绩好坏的影响就比较大。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优势,降低费率是最直接有效的。不过有效归有效,拿不到足够的增量,可能管理人反而会损失。
阶段性优惠应运而生。在特定时间段内,帮助产品获取收益优势,在竞争中占据先机,后续再择机恢复原有费率。
比如前些年长假前、年终奖集中发放期前,都可能有此类的动作出现,趁着市场上钱多,先把客户揽到手,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破解之道就是等到阶段性优惠结束后,尽早更换产品。
投资者想获取更高的收益,管理人想获取更多的规模,毕竟规模约等于他们的收益,这是双方都抠的原因。
接下来就是中秋假期和十一假期,想必这类的事情投资者还会遇到不少,就比比谁抠得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