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下这个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的操作细则,同时咨询了下券商、公募的相关朋友,只能说这个金融工具非常“有特色”。
前面有朋友提到,SFISF理论上可以循环质押,比如按照当前公布的90%质押率计算(补仓线是75%),金融机构理论上可以放出10倍杠杆。
但经过昨天$中金公司(SH601995)$ 的首笔500亿实际操作后,机构的朋友们发现,“循环质押”理论上也不太容易实现。因为这玩意儿和国债一样,每批一笔都要招标,总不能每次都让同一家机构中标吧?
当然,现在也没有明确告知“中过一次标就不能参与后续批次投标”。所以,假设未来市场真顶不住了,循环质押可不可以?没准也可以,反正控制好整体杠杆率就行,别真一把梭到10倍,那可能风险还是有点大……
放松但不放纵,市场叠加调控,SFISF的工具设立本身也体现出极强的“特色”智慧。
比如我们一直“嘲笑”小日子央行亲自下场买ETF,把自己负债表搞成一坨答辩,但你说小日子的做法是不是有效?作为安倍三支箭的配套措施之一,它对稳定国内资本市场、平抑投资者恐慌情绪、间接促进宏观经济发展,其实也挺有效。
既要兜住面子,又要撑住里子,那央行以招标形式发行SFISF,可以说是完美实现了以上两个意图:
首先,央妈没有自己下场买ETF,避免了小日子的尴尬;
其次,通过金融机构做了一层质押后,央妈一定程度上隔绝了风险传导(风险被积压在了机构层面,如果真出问题,央妈可以以“救世主”形象去协调,原则上保存了央妈的信用);
最后,央妈通过SFISF“间接”持有了权益资产,效果和小日子央行干的事其实差不多。
《以利为利》拆解了央地关系,这种决策智慧其实在SFISF工具的创设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央对地有兜底责任,但不能因为地拖累了系统本身,所以这中间,就需要创设如SFISF一样的各种工具,在完成既定目标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