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两场路演,一场关于大类资产配置,一场聚焦于债市。
大类资产配置那场,稀稀疏疏还有人主动提问,但也都集中在权益部分;至于债市那场,只能说异常尴尬——40分钟就讲完了,主持人问了两遍,留了10分钟提问,结果最后只有同公司的一位渠道销售出来“挽尊”,问了两个没什么含金量、基金经理已经讲过、一看就是临时编出来的尬问题……
所以这其实就是当下的市场现状:
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情况,也知道怎么做可以挽救市场,但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让大家三缄其口,最终只能汇总成一个字——拖,反正和稀泥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五千年智慧,没准还能再传五千年……
只听权益基金经理路演可能感受不出来,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只能告诉你:现在肯定是底了,明确拐点都是后视镜才能发现的;投入这么多,积累了太多沉没成本,离场实在太可惜了;熬不住就定投吧,分批投入可以摊低成本,这样好受点。
但听固收基金经理路演就会是另一种感觉:什么叫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你觉得估值贵了,跌一跌就能出清,结果基本面更差了,估值又“被动地”贵了,市场只能继续下跌出清,最终形成一个负向螺旋,谁也不知道基本面的“贵”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彻底出清。
我问了问嘉实基金姜玉雯总,这种权益和固收的撕裂是如何形成的,姜总回复:只能说固收更看重现实,而权益更看重预期,两者针对当下市场做出的不同判断,至少在自己的逻辑体系里都是自洽的。
至于固收和权益为什么会形成两种投资风格,可能和其负债端(持有人)的风险偏好有很大关系——固收基金持有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风险是他们最关注的点(毕竟机构资金穿透后还是个人,尤其银行资金背后的个人风险偏好实在太低太低,你敢亏储户的钱么?),所以在2022年11月的“债灾”中,第二轮下跌纯粹是银行理财子拼命赎回导致,公募基金经理彼时不得不被动卖债,最终造成了债市的踩踏式下跌。
实际上,部分基金经理对此有过精准描述:那时候卖债就是卖在阶段最低点,但客户就是要赎回,我能怎么办?最终只能被动成为“杀跌”的帮凶,一边被大家骂“韭菜”,一边还要笑着问大家要不要趁着低位补点仓。
希望10月对大家都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