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10-05-24 09:37:41 股吧网页版
解密600点暴跌背后4大疑点 基金界集体看空
  这是一次拆迁性暴跌
  主流投资者并未强烈看空,不停的在暴跌后组织抵抗,但是空头却显得异常强势、冷静而有步骤
  本轮暴跌是莫名的。在理财周报在上海资本圈的交流中,几乎所有人都被如此走势“打懵了”。见面寒暄之后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多少点?
  当理财周报记者与某基金公司高层交流时,对方问:“你看到多少点?”
  “2300点。”
  “你已经是很乐观的了,基金界不少人看到2000点,甚至1800点了,差不多都在看空,都在忙着减持。”
  与理财周报相熟的一位知名技术派人士在5月20日下午收盘后,给翘首以待的圈内朋友们扔出的,是这样一句话,“目前方向不明,各人自己裁决。”
  而一位著名阳光私募老总在与理财周报交流时,也只能暂时用黄金分割定律去测算到底该跌到哪?“第一道防线2380。”
  另一位声名鹊起的阳光私募领袖在2600点毅然加仓,他本身的仓位很高,一直是相对多头,“反正是赌了”。
  四大疑团
  一些不可思议的疑团,仿佛得不到解释。
  第一大疑团是,本轮暴跌为何如此有规律而丝毫没有反弹空间?
  “这一回暴跌太奇怪了,我们都认为至少会有一次反弹机会的,但是就是没有。”上述私募基金老总感叹说。
  更为特殊的是,这样不反弹的暴跌,又不是连续性暴跌,而是很规整的复制着“大阴线+连续小阳线+大阴线”的模式,很多人都认识到,这一暴跌形态完全不同于“7·29”的连续暴跌,也不同于2008年的标准熊市阴跌。
  这说明主流投资者并未强烈看空,不停的在暴跌后组织抵抗,甚至“抄底”,但空头却异常强势、冷静、有步骤。
  那么,由此衍生的第二大疑团是,究竟谁是做空的始作俑者?
  业内甚为不解的是,本轮暴跌,似乎没有赢家。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国家队”保险资金,也被扎扎实实的“坑了一把”。
  在两家险资之间,原来人们总以中国平安 为风向标,不过据理财周报了解,现在更多资金更看好中国人寿的资金,因其对高层信息似乎更敏感。
  “但此轮暴跌,都不灵了。”上述基金高层人士说。
  据悉,中国人寿超过100亿资金应在2700点左右就已入市,中国平安更早一些。但市场并没有丝毫转好迹象。
  “要说保险资金3100点做空,2700点就转手抄底,这种可能性非常小。也就是说,保险资金本次也显得较为被动,他们肯定不是率先做空大盘的力量。”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投研人士说。
  而数据测算表明,基金仓位在暴跌初期并没有太大变化。而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与总流通市值之比目前已经降到10%,基金整体影响力在减弱。
  不少市场人士无奈之下会把矛头指向股指期货,但理财周报通过与期指交易重要主力的交流,基本否认了这一可能,《八大理由佐证期指非股市下跌元凶》,也可作参考。
  那么,还有什么力量有如此当量?上述私募老总认为,可能有海外资本的撤出。Wind测算数据显示,4月19日当日做空的基金老大是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减仓幅度达16.5%。而另有人士认为,不排除一些信息灵通规模庞大的隐形资金。
  同样,衍生出第三大疑团,本轮暴跌为何无任何一家机构有效预?
  7·29暴跌,让机构们记住了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中金早在去年4月就唱空,虽早但也算有所预。
  不过本次大跌,据理财周报与券商界和基金界沟通,没有任何一家机构事前明确预。若从压垮大盘的地产行业看,则唯一持续看空地产板块的,似仅有长江证券苏雪晶。
  而此前,主流券商对2010年大盘上4000点很乐观,只有陶冬领衔的瑞信做出了保守评估。
  “一些传统强势的机构此前对调控策毫无所知,这很值得玩味。”上述私募总裁说。
  第四大疑团,为何现在很多蓝筹的市盈率,甚至比场外PE还低?
  一位横跨一二级市场投资的阳光私募总裁在msn上明确挂出:“又到了PE时代。”但同时他仍然满腹狐疑,为什么市场还要提供这样的机会,而屠却仍没有停止的迹象?据悉,在近两日的部分机构之间的电话会议中,这一现象被密集的提到,典型行业如银行、钢铁。事实上,“银行低估论”一度达成市场共识,但却没有做成一波像样的行情。
  这只能说明,传统行业的估值体系发生了问题,“市盈率这种东西,已经失效了。”上述基金公司高层说。
  而这一失效也说明,旧产业模式及衍生的市场估值模型正在发生终结。
  这是强制性的暴跌
  那么,到底如何看待本次大跌?
  其本质已经不仅仅是一些资金的做空问题,种种迹象表明,已上升到某些国家战略高度,不得已而为之。
  “21世纪的前10年,一定要为以后的经济发展预留出健康的空间,所以这两年一定会强制调控,这一次市场超预期的跌,就是一次强制性暴跌,跟拆迁一样。”上述非阳光私募基金总裁说。“这里面隐藏着非常大的博弈,这个性质一般人理解不了。所以我认为这两年都没什么大行情。”
  而“地产不跌,市场不涨”亦已成为大量券商和基金的基本认识。
  “既然是下决心打压地产,那就没有反抗余地了,现在新兴行业其实有些公司也很好,只是规模上都不足以撬动大盘。”一位著名阳光私募老总感叹。
  不过从短期看,“产业资本在慢慢出手,与2008年9月份类似,可能就意味着有两个月左右的筑底过程。”
文章作者:单于文章来源:理财周报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