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财立方记者徐兵
王宁,这位泡泡玛特的掌舵人,以“玩具卖给大人”撕开了一条创业赛道,将潮玩从一个小众的文化符号,变成一个全球化的消费现象。
从“盲盒经济”的异军突起,到100亿元营收的“泡泡帝国”,王宁和他的团队展现出对用户情绪的深刻洞察,也在潮流文化的商业化探索中塑造了一个独特的IP生态。但成功的背后,王宁的克制、慢跑哲学和对本质的坚持,才是泡泡玛特逆风翻盘的关键。
“玩情感”的生意
潮玩之所以能打动消费者,不是因为“盲盒”,而是盲盒背后的“感受”。王宁把情绪需求和消费行为挂钩,将潮玩打造成情感的容器——MOLLY可以投射喜怒哀乐,小野则成为孤独感的代言人。这种“用IP连接情感”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潮玩产业,也让消费者愿意为情绪共鸣买单。
这一点和迪士尼风靡全球的IP哲学不谋而合。但相比传统IP,泡泡玛特的优势在于抓住了碎片化时代的潮流精神:年轻人不仅需要情感共鸣,更追求一种即时的惊喜与表达。而盲盒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体验,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
问题在于,“玩情感”的生意,天花板会不会太低? 情绪连接固然重要,但是否能持续?王宁试图通过IP的多元化破局,而保持用户的新鲜感,是泡泡玛特最大的挑战。
克制的扩张哲学
王宁的创业故事里,有一个“慢”字贯穿始终:不盲目扩张门店,不依赖资本催熟,不追逐风口。这种克制在浮躁的中国创业圈显得尤其稀缺。
当国内品牌争相通过融资和加盟迅速跑马圈地时,泡泡玛特却坚持直营门店,把每一家店都打磨得尽可能完美。与其说王宁不懂“唯快不破”的游戏规则,不如说他更明白“慢就是快”的道理。盲目扩张只会透支品牌,而他更希望泡泡玛特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化符号。
但克制不代表保守。
王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判断快速决策,同时又用“做事慢”的态度打磨产品和服务。他坚持认为,潮玩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一种体验。这种对于细节的执念,正是泡泡玛特区别于普通零售品牌的关键所在。
不牛的人做成了牛事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王宁的核心团队成员大多出身普通,也没有所谓的“名校光环”。他更关注性格特质和成长空间,而非标签化的成功标准。这种组织文化或许是泡泡玛特在波动市场中能够持续向上的原因。
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泡泡玛特会不会过于依赖王宁的个人风格?他的感性、克制和从容确实帮助企业在迷雾中找到方向,但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否在不依赖创始人个人意志的情况下保持一致?
潮玩经济的下一步
潮玩经济的核心逻辑,是用情绪连接消费者。这种模式注定是难以规模化的“小而美”。王宁的克制和慢跑哲学虽然避免了快速膨胀带来的泡沫,却也让泡泡玛特无法像传统零售品牌一样快速增长。
未来,泡泡玛特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潮玩究竟是“小生意”还是“大生意”? 如果潮玩是一个IP生态,那它应该走出盲盒经济,向文化和体验延伸,甚至寻找更多跨界合作的可能性。如果潮玩只是一个零售品类,那泡泡玛特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无疑会受到限制。
写在最后:用时间回答未来
王宁用14年的时间,将潮玩从“洗发水卖给光头”的冷门生意,变成了千亿市值的风口。但潮玩经济能走多远,最终还是要回归到IP的持续生命力和品牌的情感连接力。
“慢就是快”,或许是当下浮躁市场中最值得记住的一句话。但慢跑也需要方向,泡泡玛特未来能否继续引领潮流,还需要王宁用他的感性和理性,找到更大的“共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