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ICL)特检上市公司康圣环球发布公告称,拟以总代价313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2亿元)收购肿瘤早检企业基准医疗100%股权权益。
医疗器械营销专家王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IVD领域有超过50%上市公司均是亏损,行业形势不容乐观,企业利润普遍不高,在这种市场情况下,基准医疗能够完成出售,就已经是不错的结果。
但是3130万美元,这一收购价格孰高孰低?根据公告,独立估值师对广州康丞唯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的价值,估值约为3150万美元。
据了解,广州康丞唯业通过现行目标合约安排控制广州市基准医疗有限责任公司,康丞唯业实控人为基准医疗(香港),股权占比77.5%。
来源:天眼查
一位体外诊断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当前市场环境下,能有人愿意接盘基准医疗,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其实之前国内创新医药企业的估值可能普遍过高,站在基准医疗的角度,本次收购更像是投资人或老股东的退出,而且投资人可能已经等不及了,需要抓紧时间,及时止损。”
赔本也要退出
对基准医疗的创始人和投资机构来讲,在当前行业背景下选择出售,或许会是“赔本买卖”。
根据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梳理,2015年和2016年,基准医疗完成了A轮、A+轮融资,2017年和2021年分别完成B轮、C轮融资。
其中A轮和A+轮投资方为北极光和远毅资本,交易金额未披露;B轮投资方包括通和毓承、汉康资本、药明康德、远毅资本和金域医学等,交易金额2800万美元;C轮投资方包括奥博资本和药明汇英投资,交易金额为4000万美元。
哪怕除去未公布金额的A和A+轮,本次康城环球应付的3130万美元总代价,也只有B、C轮6800万美元的46%,这就意味着本次收购完成后,可能会有部分股东的亏损率达到50%以上。
其中金域医学属于基准医疗的B轮投资方,根据公告,康圣环球子公司应付金域医学481.488万元,但2017年年报显示,金域医学新增对外投资广州康丞唯业1321.44万元。
但是也并非所有股东都是“亏本买卖”,例如基准医疗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范建兵,或可实现现金收益近1700万元。
根据康圣环球公告,在本次收购中,康圣环球全资子公司应支付总现金代价1219.9879万美元以及人民币5887.6692万元,其中应付基准医疗(香港)1219.9879万美元,而基准医疗(香港)的最大股权最终实益拥有人为范建兵,连同其家族信托持有的股权共约19.77%。
以此计算,康圣环球需要向范建兵支付241.1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696万元。
根据基准医疗官微信息,范建兵曾任职于当时的基因芯片行业巨头Affymetrix,后任Illumina公司资深技术总监,属于Illumina公司初期基因芯片技术的核心研发人员及公司第23号初创员工。2015年,范建兵回国创立基准医疗,将ctDNA甲基化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肿瘤诊断,致力于开发癌症早筛早诊产品。
根据交易协议,自收购完成后两年内,范建兵未经康圣环球事先书面同意,不可以允许其任何联属公司,以任何与基准医疗所经营业务构成竞争的方式,参与、协助、提供任何服务,或在关注和从事的任何业务或实体中拥有权益。
对于本次收购,在王强看来,其实基准医疗已经很难卖出高价,因为高价时代已经过去,基准医疗背后的投资机构很可能需要赔本退出。
上述体外诊断业内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之前多数创新医疗企业估值较高,因为当时预期的国内人均医疗费用数据,大多是以美国为标准。“但与全球各国相比,美国的医疗费用一直偏高,哪怕在全球经济环境影响下,美国创新药收费水平降低一半,可能仍然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所以过去中国的大多数创新医疗企业的高估值,可能都不是很合理。”
虽然基准医疗背后的部分投资机构可能亏本,但是王强认为,此收购并非属于“贱卖”,“因为在很多市场因素影响下,IVD整个行业都在走向下坡路,现在IVD企业连拿到投资都已经很难,而且上市同样艰难,今年几乎没有IVD企业实现上市,以前每年最多能有十多个IVD医疗器械企业上市。”
据梳理,根据《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年度报告》报告,2023年IVD企业A股挂牌数量为0,为10年来首次,共有9家IVD企业撤回IPO上市申请,撤回数量之多也是近10年来首次。
从2024年情况来看,有统计显示,1-5月共计7家医疗器械企业IPO先后终止,在6月5日-6月14日10天内,就有5家医疗器械企业IPO终止。
而且基准医疗近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根据公告,2022年和2023年,基准医疗分别亏损1.4亿元和1.2亿元,2024年上半年亏损约4500万元。
早筛赛道“警钟”再起?
当范建兵决定离开,当投资机构哪怕亏本也要退出,这是否再次为癌症早筛赛道敲响了警钟?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相比之下,创新药在临床使用需要经过严格的验证,但在医学检测领域,有些检测项目是可以“自定义”,例如康圣环球所处的ICL特检赛道,此前部分企业的创新技术可以通过特检的方式直接向医院报收费目录,部分地方医保甚至还会覆盖,有时不需要做很多验证就可以逐渐推向临床,所以行业各方普遍乐意尝试新技术。
“但是在过去较为宽松的行业环境下,国内的多数癌症早筛企业都没有办法做出亮眼的成绩,在当前各方面行业监管趋严的环境下,只会更难。”
据梳理,在癌症早筛赛靠,持续亏损的不只是基准医疗——2018-2023年,燃石医学分别净亏损1.78亿元、1.69亿元、4.07亿元、7.97亿元、9.71亿元和6.54亿元,合计超过30亿元;2018年至2022年,泛生子分别亏损4.65亿元、6.76亿元、30.69亿元、4.96亿元、8.11亿元,累计超过55亿元。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在癌症早筛赛道,如果没有监管部门的强力介入,那么企业产品将很难推进,因为筛查产品要真正形成风潮,让老百姓愿意为之付费,就需要医保的参与,然而医保并不太愿意为癌症筛查付费。
据了解,此前国家医保局多次公开明确表示:暂无法将肿瘤筛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以及国内企业对早筛产品的开发,有些过于强调技术,那么商业化就会成为很大的问题,在体外诊断领域,技术和产品之间存在有很大的鸿沟,越过这一鸿沟的关键在于实际的临床需求。”该业内人士指出。
此前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实肿瘤早筛行业尚未到达泡沫期,仍在第一个艰难爬坡阶段,肿瘤早筛产品的技术成熟度、居高的价格、无法进入医保、和临床需求的契合度以及销售模式等均是当下面临的挑战。部分企业强调自身产品很优秀,但并不代表符合临床需求和医院认可,一些早筛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做技术研发,但是在三甲医院可能并不实用。
由此看来,选择在此时收购基准医疗,康圣环球的考虑点可能更多在于相对较低的收购成本。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早筛赛道会长期存在,近年来tNGS技术比较火热,收购基准医疗之后,康圣环球能够将这一技术转化到何种程度,其实仍是未知数。“但是康圣环球可以趁着行业面临挑战和部分企业的估值没有那么高,来收购企业拓展自身业务条线,其实很多企业都在推进多元化,因为不知道未来哪个赛道会爆发,而且当前价格便宜,投资人赔本也愿意退出,以后价格如何就未知了。”
“现在收购一个早筛业务拿在手上,未来市场需要的话,可以很快就投入使用,有利于抢占市场先机,但是康圣环球本身属于ICL特检企业,收购基准医疗后,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业务的磨合。”该业内人士指出。
康圣环球也在公告中表示,计划通过本次收购快速切入肺癌、胃癌等重大实体肿瘤检测领域,拓展业务版图,形成新的业绩增长点,同时丰富肿瘤早筛早诊IVD产品管线,以及提升在重点医院的客户拓展能力等。
但是从财报来看,康圣环球的业绩似乎正面临挑战。
2024年上半年,康圣环球取得收入约4.73亿元,同比下降3.9%,净利润约1050万元,同比下降约75.8%,净利率为2.2%,较2023年同期下降6.6%,主要由于2023年康圣环球收到2000万元政府补贴,属于非经常性收益,以及计提应收账款相关资产减值损失约1550万元。在2023年,康圣环球实现收入约9.67亿元,同比下降30.2%,实现净利润3644.7万元,同比下降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