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10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融资情况,其中,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98%,贷款利率持续下降。
业内人士认为,上述数据变化与10月15日以来落地的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有关。银行纷纷表示,该机制使得企业能更好地展现实际的经营状况和内生信用状况;银行更好地实现信息的获取和资金的传导,有利于提高信贷投放的效率和成本。
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11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数据,截至10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98%,较各项贷款增速高7.47个百分点。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0.56%,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锦涛认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较高反映了小微企业经营活力的改善与提升。尤其是今年2月、7月和10月央行三次降低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降低了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有助于吸引更多小微企业主动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则通过创新业务模式降低风险溢价,使更多中小微企业获得了贷款资格。
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分析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监管在2018年出台了小微企业贷款“两增两控”(“两增”即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的同比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两控”是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和贷款综合成本。)的要求,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水平和贷款综合成本。另一方面,中资银行资本压力持续存在,由于支持实体经济的需要,银行需要保持一定的规模扩张或者支持特定行业的贷款重组,使得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上升,但盈利能力的承压又将制约银行内生资本的积累速度,由此导致资本压力的上升,而由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权重低于一般贷款,对银行资本节约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
“与此同时,自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以及‘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以来,一系列保民生、扩内需、防风险等盘活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宏观经济环境与中小微企业的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小微企业在创新驱动型的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推动下,对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需求提升。”刘锦涛说。
同时,自10月15日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启动以来,各家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方面更加积极。
中国银行(601988.SH)普惠金融事业部认为,这一机制整合了政府、金融机构及市场资源,通过“上下贯通、供需协同”的模式,构建了精准、高效、可持续的融资服务体系。
在采访中,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主要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刘锦涛认为,在资金需求端,小微企业普遍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优质资产用于抵押,导致银行难以准确评估其偿债能力,许多企业主对金融产品认知有限,难以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金融服务;在资金供给端,银行面对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分散、不透明的问题,在放贷时需承担较高的信用风险和信息获取成本。
“融资协调机制引入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多方参与,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协作流程:区县工作专班主动收集辖区内小微企业的经营、信用和融资需求等信息,建立‘申报清单’,审核后推送给银行形成‘推荐清单’,这种双清单机制保证了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通过政府的推荐机制被银行优先考虑,从而有效解决企业‘找不到合适银行’的问题。”中国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表示。
恒丰银行普惠金融部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提高了获客效率,降低了营销成本。“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在最贴近基层的区县建立工作专班,区县专班通过进园区、进社区深入调研企业后,形成推荐清单给到银行,这就省去了银行自己拓展、营销企业的环节,降低了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提高了审批效率。同时,小微企业更对称地了解融资相关信息,节省了小微企业的申请时间,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了融资成本。”
刘锦涛赞同上述观点:“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通过节约信息收集成本、压减中间环节,减少放贷成本和附加费用,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助于小微企业获得合适的利率、提升获得资金的效率。”
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42%,较2023年下降0.35个百分点。
同时,记者从中国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了解到,融资协调机制的落地大幅压缩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传递链条,通过“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银行和政府专班深入企业调研,直接了解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减少了中间环节的信息丢失和扭曲,便于银行的一线营销人员和审批人员更加迅速精准地了解企业需求,并将贷前调查前置,减少贷款审批时间。
“小微企业融资的另一大难题在于其融资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待提升,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打通了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并鼓励银行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优化流程,有助于建立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长期融资服务机制,完善风险缓释机制。”刘锦涛补充道。
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见效
从实际效果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以后,小微金融发生了诸多变化。
恒丰银行普惠金融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以来,该行第一时间在总、分行层面成立工作专班,第一时间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并搭建了小微企业直通车机制,建立了银政两端发力,名单共享,全程跟进、服务评价的工作机制,坚持真抓实干,确保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见效。
记者从江苏银行(600919.SH)了解到,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以后,该行第一时间成立“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工作专班”,由总行行长任组长,并召开了全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工作部署会,出台了服务方案——《江苏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行动方案》。10月15日至今,江苏银行新客户拜访数量近1.7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118%;新客户拓展3214户、77.5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30%、29%。
中国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介绍称,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落地后,该行普惠金融业务实现了进一步的变化和突破,这体现在业务规模、服务效率以及产品创新等多个维度。
在业务规模方面,截至目前,中国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突破2.1万亿元,较年初新增3914亿元,其中通过协调机制,共为6.19万户企业和个人提供授信1824亿元。在融资成本方面,通过优化利率管理机制以及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配置专项资金支持,中国银行将贷款利率从2021年的4.08%降低到目前的3.30%,其中通过协调机制拓展的客户利率为3.18%,低于全行平均水平。在服务效率方面,融资协调机制推动中国银行进一步发展线上业务,通过包括“惠如愿”App在内的数字化平台,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并将这部分费用节约反映到贷款定价中,惠及企业。目前,通过该平台,中国银行将从贷款申请到发放的平均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
谈及在该机制落地后,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刘锦涛认为,银企对接层面要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实践难度,比如小微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上不如大型企业规范,其财务信息并不一定能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从而银行在开展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估时,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并且虽然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信息对称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区域差异或工作不到位,部分企业仍可能未能及时对接到适合的银行机构。“政策执行存在区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微企业获得银行支持的机会更多,而欠发达地区由于风险评估较高,银行放贷意愿可能不足,导致区域间融资服务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有待各地方因地制宜针对本地区营商状况建立工作机制。”刘锦涛说。
薛慧如赞同上述观点,她认为,小微企业融资过程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这些企业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参差不齐,且抵押品相对不足,提高了银行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的难度。“今年9月,监管进一步延长了小微企业的无还本续贷政策,这可以适度减轻小微企业的短期违约风险,对银行资产质量构成适度正面的影响。但是,从中长期影响来看,这部分贷款的内生资产质量能否改善,还要看中期内宏观经济增长前景以及这部分企业偿债能力和意愿的提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