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融科技到数字金融,一场技术质变正在到来。今年,招商银行将金融科技办公室更名为数字金融发展办公室,并在三季度业绩发布会上首次亮相。招行这次调整,背后蕴含什么逻辑?有哪些前瞻性思考?
近期,招行数字金融发展办公室主任高旭磊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他表示,招行设立数字金融发展办公室,微调职责,并非突然之举,而是在响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的基础上延续了过去招行的“五化”(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数字化转型路径,以推动“线上招行”迈向“智慧招行”。
解码数字金融
从金融科技到数字金融,两字之差,是各方对金融和技术属性的重新定义和理解。
“数字金融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有效手段,也是金融机构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旭磊认为,这与过去源自国外的金融科技站位、高度完全不同。
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金融也与金融科技不同,金融科技源起的背景是互联网技术,数字金融的背景则是新一代人工智能(AI)技术的崛起。
“数字金融是技术、金融创新叠加融合的一种高级金融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新质生产力。它具有数字与金融的双重属性,能够加速资金、数据、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可以矫正传统金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市场失灵和金融割裂问题,可以提升金融供给的效率,形成新的金融供给形式,促进金融服务更加普惠、便捷、智能,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提供坚实保障。”高旭磊如是理解。
站在银行业发展层面来看,这或许是银行机构直面经营挑战、努力穿越周期的一场自我突围。在今年三季度业绩发布会上,招行副行长彭家文表示,未来银行发展的关键是能力建设,包括:运营管理能力、成本精细化管理能力、协同能力以及培育和打造科技创新能力。
而某种程度上,数字金融就是这些能力建设的“底座”。比如,招行提升运营管理能力,要打造一个更好的运营平台,显然是需要数字技术驱动的。
事实上,招行多年来一直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业务发展。“五化”是该行长期数字化建设的抓手,也是当前提出的数字金融的典型特征。“线上化的优势非常明显,可以带来高效的管理、便捷的用户体验、低廉的成本、广阔的服务边界等等。”高旭磊说。
向“智慧招行”行进
对于招行来说,眼下数字化转型已经基本完成,转向数字化建设新阶段,向“智慧招行”迈进。
高旭磊说:“现在招行线上化基本完成,数据化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效果,数据已成为经营管理、风险管控的重要依据,全面拥抱智能化就是向数字化建设迈进的一个拐点。”
在他看来,智能化是数据化的一个进阶,可以明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智能化最重要的就是可以让协作超越人和人之间,让人和机器之间也可以进行有效协作。尽管目前的智能化技术主要是替代一些重复性劳动,但是大模型来临后,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一些更复杂的工作也可以被有效代替,从而让人类可以将精力投入更专业和具有创造性的领域。”
迈向“智慧招行”,是招行过去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延续,但也意味着其过去发展的一些思路和机制将随之调整。“比如,原先我们提倡MAU(月活跃用户数)、移动优先,这些都是线上招行的概念,现在要转为‘智慧招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AI+金融’。”高旭磊表示。
基于理念和对自身发展阶段的判断,招行设立了数字金融发展办公室,主要承担三个任务:一是统筹全行数字金融的PDCA,即制定规划、执行、检查、优化;二是推动全行创新;三是管理Fintech基金,每年有不超过全行营收1.5%的基金额度投入一些创新型项目,用于保障数字化创新落地。
高旭磊介绍,目前推进“智慧招行”建设拟定了两个路径:一是采用从上到下演绎的方法,以PDCA循环的常态化机制推进全行各部门和各分行的数字金融工作;二是采用从下到上归纳的方法,用以“AI+金融”为抓手的创新加速机制营造全行创新的氛围,收集创新的想法,并用基金来保障创新想法孵化落地。
“从上到下是‘演绎’,从下到上是‘归纳’,我们把创新用基金孵化这个过程称为‘加速器’。”高旭磊说。
拥抱AI革命警惕幻觉
任何一场由多方推动的技术变局之中,从理念到落地场景,对市场参与主体而言,有机遇也有挑战。
当下,AI就是各方竞逐的焦点,也是数字金融的前沿课题。热潮中也不乏冷思考,高旭磊认为,就目前来看,AI的发展至少有四个层面的风险值得关注:大模型幻觉、算法偏见、隐私泄露及赢家通吃。
“有一些认知明明是错误的,但AI认为是对的,这就会产生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对金融业来说,搞错市场、风险方向,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问题。”高旭磊解释,有些AI给出的道理,实际上还有可能偏离人类价值观。
高旭磊认为,目前最大的挑战不是AI带来的风险,而是大家害怕挑战,从而拒绝拥抱AI。
“我认为不发展AI可能会导致落后是最大的挑战。目前数字金融最前沿的问题是怎么样用好AI,拥抱人工智能革命。”高旭磊说,“我们用AI发展数字金融的最终目标很明确:一是服务好实体经济;二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需要。这也是部门调整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