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世界正在加速演变。在金融领域,“数字金融”无疑是聚光灯下的焦点,近年披露信息科技投入的17家上市银行,2023年数字领域投入总额为1846.8亿元,较两年前大幅增长300亿元。
2024年,《每日经济新闻》迎来风华正茂的20岁,特别启动“智见未来——全球高端人物专访系列”。什么是数字金融?数字金融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行业前沿又有哪些新的风险形态?在这个无先例可循的宏观领域,招商银行数字金融发展办公室主任高旭磊向记者细细讲述了数字金融的“招行经验”。
“数字化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高旭磊表示,目前招行已经基本完成对客服务、经营以及内部运行的线上化转型,并且数据应用已经渗透到招行业务的各个角落,成为招行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招行正在从“线上招行”迈向“智慧招行”。
两条路径实现数字金融目标
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从招商银行构架来看,总行于2019年成立的一级部门“金融科技办公室”,后更名为“数字金融发展办公室”。
“建立数字金融发展办公室,原因和五篇大文章有关。”高旭磊表示,金融科技(FinTech)源起的背景是互联网技术大爆发,其主要由美国发起,目标更多是通过技术来提高金融业的质效,更重要的是技术。
而“数字金融”由我国推动,背景是新一代人工智能(AI)技术的崛起,目的更多是在技术加持下的金融业务。高旭磊认为数字金融有两个目标,一是服务好实体经济,二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在实现数字金融目标的“手段”方面,招商银行有两条数字金融创新路径,即自上而下的“演绎”和由下而上的“归纳”。
“从规划、执行、检查,最后到优化,这是从上到下的一条路径;从营造创新氛围,到收集创新想法,最后用基金保障创新想法的孵化落地,这是从下到上的路径。”高旭磊指出。
已替代逾3000万小时工作量
近年来,招商银行不断推进数字金融建设,从“线上招行”迈向“智慧招行”。数字金融到底为银行业务有何赋能?从“线上”到“智慧”背后有何理念的变迁?
高旭磊表示,数字金融有“五化”特征,这是数字金融的优势,也是招商银行数字化建设的抓手,“五化”分别是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
“线上化”主要目的是便利,即“无时无地无感无界”。如果将线上招行比拟成一个特大城市,那么目前每月约有超过1亿用户在“线上”到访招行,并获取金融服务、政务服务等各类便利服务。
“数据化”是当前人类对世界三大本源之一“信息”最好的刻画方式。招商银行已将数据视作核心资产,并作为管理决策和风险管控的核心依据,应用于信贷投放、反欺诈等领域。
“智能化”则是让“协作”可以实现于“人与机器之间”。高旭磊表示,目前招行的智能化已经替代了大概3000万小时的工作量。不过现在的智能化技术主要还是替代一些重复性劳动,高旭磊预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以后,在不远的将来,可以替代更复杂的工作,并在智力高密度场景形成对人的有效辅助,从而让人可以将精力投入更专业和具有创造力的领域。
“生态化”是与合作伙伴共同服务客户,“比如招行政务便民场景每年客户数超过3800万,财资管理云也服务了逾50万企业,这些都是我们融入到合作伙伴、客户生态中的生动案例。”
“平台化”则是银行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建立技术、数据、一体化登录等平台,承载并支撑其他“四化”的发展。
高旭磊表示,目前招商银行线上化已经基本完成,数据已经成为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管控的重要依据。
“数字化转型是有评估标准的,目前我们线上化基本完成,数据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原先我们提倡MAU(月活跃用户数)、提倡移动优先这些‘线上招行’概念,现在要转化为‘智慧招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AI+金融’。”高旭磊对记者表示。
做好数字金融,需要拥抱AI
数字金融的背景是新一代AI技术的崛起,与大模型密不可分。如今,大模型正在改变着各个行业。
根据高德纳(Gartner)公司的一项调查,74%的CEO表示AI将是最影响其所在行业的技术。此外,大部分CEO也表示AI可以替代很多岗位,使整个组织更加扁平化。
然而新生事物不止有新机遇,还有新的风险形态。只有克服“成长的烦恼”,才能最大程度地孕育出新动能。多年前,快递行业刚刚兴起时,不少地方就因“影响市容”而进行遏制,但最终难挡需求的转型。
什么是AI“成长的烦恼”?高旭磊表示,一是大模型幻觉,通俗讲叫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自圆其说地胡说”,这可能导致对风险方向的把握出现问题,造成严重的后果;二是价值观和伦理偏见,比如大模型可能会告诉你“如何制作枪支”;三是客户隐私泄露;四是可能导致的“赢家通吃”。
“但最大的挑战不是这些。我认为因为害怕挑战,就不去发展、不去拥抱和使用AI,造成落后才是最大的挑战。目前数字金融最前沿的问题就是怎么样用好新一代AI,拥抱好人工智能革命,将AI运用于金融领域,而且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性。”高旭磊表示。
破解“既要、又要、还要”的“不可能三角”
小微经济是社会经济的毛细血管,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但在传统金融模式下,由于客户数量多、信息不透明等客观问题,小微经济往往难以获得金融活水浇灌。
“不可能三角,在我看来,就是海量的客户、极致的体验和极低的成本。”高旭磊表示,服务海量客户,就可能管不住风险,导致成本很高。或者数量上去了,成本降低了但是客户体验很差,因为需要客户提供很多审核资料。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要破解就需要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实践上的重大突破。而在招行看来,数字金融本质是一种新质生产力,可以有效提升金融的供给和效率,形成新的金融供给模式。
“成本中最重要的是风险成本,而数字金融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高旭磊表示,一是通过线上化渠道接触客户和沉淀数据的成本很低;二是通过数据化、智能化,可以精准勾勒客户画像,从而降低风险成本。
“所以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环环推动,加之用平台化来支撑,就可以形成高效服务。”高旭磊指出,招行在服务客户的同时,也深入参与到客户供应链当中,服务链上的其他企业。
数字化的飞轮就这么推动起来,有效解决了不可能三角,这是数字金融相较传统金融模式的独特优势。
“我们就是这么理解数字金融的,它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叠加的金融形态,本质是新质生产力,可以矫正传统金融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市场失灵以及金融割裂的问题。它还可以形成新的金融供给形式,促进金融更普、更惠、更便捷、更智能。”高旭磊表示。
数字化需要持续投入,是“投资”而非“消费”
银行业正在加大信息科技投入。
在投资金额方面,2021年,披露相关数据的18家上市银行中,信息科技投资总额为1584.22亿元,相比之下,2023年17家银行的总投资额已经增长至1846.86亿元。
从招商银行来看,招行2023年信息科技投入为141.26亿元,较五年前即2018年的65.02亿元翻了一番。“报告期内,本公司信息科技投入141.26亿元,达到本公司营业收入的4.59%。”招行2023年年报披露。
为何要持续加大投入?如何平衡投入和产出?问题背后,是银行业对未来趋势的判断。
高旭磊表示,一是从宏观趋势来看,数字化转型不仅对银行来说,对所有企业来说,都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2022年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便超过了50.2万亿,占GDP的比重提升到了41.5%,而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未来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还会不断提升。
“一旦数字经济规模超过了非数字经济规模,就意味着伟大跃迁,即我国从工业文明转换到数字文明阶段,所以数字金融不是投不投入、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投入多少、怎么做的问题,这是我们招商银行的集体意识,在我们看来,数字化是投资,而不是消费。”高旭磊表示,数字化投资有一个特点,刚开始不显山露水,但是它会沉淀在数据里、凝结在系统中,日积月累便会在经营、服务、风控上产生优势,客户也会因此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益处。
从招行自身发展来看,招行的战略愿景是成为“创新驱动、模式领先、特色鲜明的最佳价值创造银行”,其中“创新驱动”背后的核心动力,就是由数字化能力做支撑。
“在数字化的产出方面,今天我们不能够用非常简化的数字来量化,但就像我分享的一样,第一,这不是做不做的问题;第二,这么做是符合招行一贯以来的文化和基因的;第三,数字化会日积月累凝结成竞争力,外化为我们对客服务的优势。”高旭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