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2-31 12:22:49 股吧网页版
保险业2024变局:告别3%预定利率,防范利差损风险,举牌潮重现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何秀兰

  降低负债端成本、提升投资端收益,防范潜在利差损风险,是保险行业2024年发展的主基调。

  这一年来,保险业深入实施“报行合一”、取消银保渠道 “1+3” 限制、下调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负债端结构。

  在投资端,险资作为典型的耐心资本、长期资金,在2024年加速入市,掀起新一轮举牌潮,举牌上市公司达18家,创近四年新高。2024年三季度以来,受益资本市场回暖,险企的投资收益也水涨船高,业绩及股价均取得亮眼表现。

  这一年,我国保险业发展迎来新的顶层设计。202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保险业新“国十条”),对我国保险业未来5年到10年左右的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部署。

  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第6号)》,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机制和流程,提升保险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保险资金以其期限长、规模大和来源稳定的特点,在众多长期资金中占据优势。金融监管总局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保险资金规模的持续增长,并督促保险公司加强资产负债联动,提升跨市场、跨周期的投资管理能力,确保保险资金在大类资产配置中保持稳健均衡,风险可控。

  展望2025年,恰逢险资入市20周年。作为资本市场重要机构投资者,险资入市有望提速,为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成为资本市场更有份量的“压舱石”。

  优化负债结构,预定利率进入“2”时代

  2024年,压降负债端成本、长效化解负债端风险成为行业关键任务。

  险企主要是通过死差、费差和利差“三差”盈利,近年来,保险公司盈利多源于利差,凭借稳定投资模式和合理资产配置获取额外收益。当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单合同平均预定利率时,会产生利差损。2024年以来,国内利率下行且 “资产荒” 叠加,防范利差损风险成为保险行业共识。

  为此,这一年来,保险行业深入实施“报行合一”政策,并取消了在银保渠道施行了近14年的“1家银行网点只能代理3家保险公司产品”的规定,规范了市场秩序,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提高负债质量和业务价值。

  下调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也是防范利差损的一大举措。2024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向业内发布《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自9月1日起,普通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由3.0%降至2.5%,而分红型保险和万能险的上限则在10月1日分别下调至2.0%和1.5%。保险产品预定利率3.0%的时代正式落幕。

  《通知》也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为优化负债成本,保险公司纷纷转型分红险。多位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2025年“开门红”是分红险发力关键节点,其在 2025 年“开门红”产品布局中占比将大幅提升。

  国信证券研报显示,从产品大类来看,目前行业在售的人寿保险产品超253款,其中分红型产品107款,占比42.3%。东海证券研报也指出,2025年“开门红”启动的特点之一便是产品形态以分红险为主导。

  《通知》还首次提出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业内认为,在利率中枢下行背景下,这有助于险企及时控制负债成本,防范利差损风险。

  农银人寿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能提高负债成本的弹性,有效应对经济周期波动。但是市场利率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相应的风险管理难度。当前经济形势下,利率市场化趋势愈发明显,保险公司需要更加灵活的投资策略和风险对冲能力。

  保险业新“国十条”也要求,要健全利率传导和负债成本调节机制。引导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提升跨市场跨周期投资管理能力。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表示,展望2025年,预计中资寿险公司负债端将开始从量变走向质变;同时,新政策周期将是不可忽视的积极因素,降本措施延续下行业实际负债成本下行有望加快。

  举牌潮起,2025年险资入市仍有增量空间

  面对潜在利差损风险,保险行业双管齐下,在压降负债端成本的同时,于资产端积极探索发展路径。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6%。2024年以来,险资积极涉足权益市场,寻求更高收益机会,以优化资产配置结构。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债券投资余额为15.03万亿元,占比46.74%;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余额为4.11万亿元,为2013年数据公布以来新高,占比12.8%。

  2024年,险资掀起新一轮举牌热潮,紫金财险、长城人寿、中国太保及其子公司、瑞众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纷纷入场。年内险企举牌涉及A股和港股的上市公司数量多达18家,创近四年新高,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大亮点。

  本轮险资在举牌策略上显示出明显的偏好,倾向于分红稳定、具长期升值潜力的公司,主要聚焦于能源环保、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医药等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契合的行业。

  明泽投资基金经理高安婧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国家监管层积极引导险资入市,鼓励保险公司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增强险资转向权益类资产的意愿,促使险资的投资策略从单一的债券投资逐步转向多元化资产配置。

  2024年9月,中央金融办、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旨在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同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了《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第6号)》,旨在加强保险资金运用内部控制建设,提升保险机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当前,保险资金已成为我国股票市场和公募基金市场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展望2025年,分析人士认为,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叠加“资产荒”日益加剧,险资入市步伐有望加速,增配权益市场,持续为资本市场注入增量资金。

  招商证券在近日发表的研报中认为,高股息股票对险资仍具有中长期配置价值,长期资金入市助推权益市场向好,也有利于险企释放利润和股价弹性。

  海通证券在研报中认为,2025年险资的权益资产配置仍有较大增量空间,预计全年流入4500亿元。

  险资进一步入市,仍需打通相关堵点。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俊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建议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以提升保险资金支持资本市场与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监管部门可以引导保险机构拉长考核期限,优化绩效考核体制,倡导长期投资理念。同时,保险机构要提升投资能力,完善对承担风险的经济激励和责任匹配机制。

  朱俊生还建议,优化偿付能力规则,支持险资提升权益资产配置;进一步优化监管规则,降低股权、股票等权益资产风险因子,减少长期权益投资对资本占用,降低权益资本对偿付能力波动影响敏感性,为险企提高权益资产配置占比提供条件。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