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一网友在同程旅行上预订酒店时发现平台的“订后即焚”功能,发出“真的不是为方便出轨设计的吗”的疑问,随即在社交平台上引起轩然大波。媒体发现,在智行、腾讯地图等微信小程序上预订酒店,也有名为“无痕预订”的功能。同程旅行客服回应称,该功能已上架6年,初衷是加强用户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下一步将考虑是否优化。
“订后即焚”功能其实不新鲜,可能与之相关的还有包括在网络语境内外均存在的“阅后即焚”,多用来形容一些信息或内容,在使用或者阅读后将被立即删除、销毁,以强调信息处理的安全性。按照酒店预订平台的说法,所谓的“订后即焚”,即用户在入住后次日中午12点,酒店开房订单会自动永久删除,也查不到任何订房记录。
作为一项程序性功能,“订后即焚”的破圈传播居然是在上线数年后,而舆论对此的立场也泾渭分明地站定两列:支持者认为该功能可以有效地避免个人信息泄露,保护个人隐私,而质疑者则指其“助纣为虐”,有鼓励出轨的嫌疑——“谁正常订房间要焚啊?”“干什么见不得光的要用这功能”。
但事实上,公众对“订后即焚”功能的部分忧虑所指,与酒店预订平台所具备的真实能力之间可能并不一致。
首先,酒店预订平台设置的“订后即焚”功能选项,可能并没有实现其所承诺的“自动永久删除”。因为在媒体带着网友“发生纠纷怎么办”的疑问询问涉事平台时,平台的说法是:订单自动删除后相关的保险服务如需申请理赔还是“可以联系同程客服”,而与酒店的纠纷则需退房时打印保留相关票据。看起来,所谓的“订后即焚”仅是用户手机端相关信息的痕迹擦除,平台方、酒店方对订房、入住情况是有信息保存的,而平台也无法擦除相关订单进入酒店入住流程后的信息。
当然不排除,所谓“订后即焚”客观上在试图营造某种“酒店订单信息,只要你想就可以无影无踪”的错觉。可事实上,酒店预订平台作为服务中介,提供的所谓“订后即焚”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无痕浏览、删除手机端记录的常规设置,并不具备“酒店开房订单自动永久删除,查不到任何订房记录”的能力,更与真实存在的线下入住行为与信息无关。部分网友所忧虑的那种“订后即焚”,不要说预订平台,就是酒店也无法做到。
《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31条规定,网络平台经营者对商品或者服务信息,支付记录、物流快递、退换货以及售后等交易信息的保存时间自交易完成之日起不少于3年。而根据《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旅馆接待旅客住宿必须登记。登记时,应当查验旅客的身份证件,按规定的项目如实登记。而在相当一部分地方性的管理细则里,接待旅馆都被明确要求如实将旅客身份证件信息录入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旅客入住后3小时内相关信息还将传送到旅馆行政区域内的公安机关。
不管是平台还是酒店,如果真的搞所谓“订后即焚”可能都是在玩火。
“订后即焚”是不是真的在平台系统内“焚了”尚不可知,更不要说订房后的实际入住信息,几无可能实现完全无痕。而一部分网友忧虑的“订后即焚”功能在“方便出轨”,也很大程度上高估了平台的这一设置,其不仅做不到,可能也无意进行相关信息彻底无痕的努力,因为消费者与平台之间的订单纠纷,平台也同样需要订单信息甚至与客服的通话记录作为证据。
“订后即焚”试图营造的某种“私密入住”只是一种消费幻想,其能力与诚意均有限。加强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更应该从平台技术、平台制度规范、从业者操守等层面来确保更多的订单信息不被无端泄露、滥用,而不是通过所谓“订后即焚”这种明显做不到也无力为之的功能,来迎合某一部分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