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22年来,中国燃气已经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企业级管道天然气输配体系,以及全国第二大液化天然气陆上配送体系。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燃气如何重新定位、向“新”布局?
近日,中国燃气执行董事、副总裁刘畅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分享了公司锚定“绿色城市运营商”目标的创新与思考。
上证报:中国燃气如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刘畅: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中国燃气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以及“绿色城市运营商”的转型战略定位十分契合。很早之前,公司就开展了行业低碳业务的实践探索,并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开展业务试点。
我认为,新质生产力强调的创新,与数智产品、数智制造、数智管理密不可分,这正是中国燃气新业务大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比如,在燃气安全建设方面,公司构建了“1+2+3+N”(即1个中心、2大应用平台、三个技术平台、N个业务场景和物联设备)的智慧运营调度中心,完成能源输配的“源、网、端”全业务场景的管理赋能、安全示险和辅助决策,实现了中国燃气安全生产运营工作的可视化管理。
同时,中国燃气以“数字孪生”为技术底座的多能聚合业务也在全国多个重点城市落地。以能源聚合运营服务平台为载体,公司凭借信息流将布局广泛的光伏、储能、充电桩等能源供给侧设施“连通”起来,进行统一化、智能化的调配,引导能源流高效有序地流动,构建起一张“源—网—荷—储”、多能互济的虚拟能源服务网络。既能为用户提供经济性与环保性平衡最优的能源服务方案,帮助用户降能减耗,又能发挥规模优势参与国家与地方的能源调配,开展电力市场交易、需求侧响应等业务。
未来,公司将继续通过扩大城市的可调节能源容量、显著提升城市可再生能源比例,推动城市的能源结构升级;积极推广热泵、燃料电池等技术,结合天然气管网,为需求侧提供“多能耦合、气电协同”的解决方案,构建气电耦合能源互联网等手段,最终创造清洁、智能、高效的能源生态圈。
上证报:中国燃气将如何应用新技术、新科技,持续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刘畅:在安全运营方面,我们应用无人机搭载高性能激光甲烷遥测仪,与路面巡检车、场站机器人等进行“陆空”结合,对燃气管网开展巡视检测。一台激光巡检车相当于24名巡检人员在同时开展工作,让检测更精准、更高效;同时,将用户的燃气表、管网监测控制设备等全部物联化,让数据能够及时上传,既减轻了人工作业量,又更好地保障了用户权益及生命财产安全。
在综合能源业务方面,中国燃气以“绿色城市运营商”为定位,自主研发智慧能源技术,并大力发展电力及新能源业务,为用户提供高效率的综合能源,满足用户对气、热、电、冷的不同需求,并积极参与售电业务,并带动绿电绿证、碳排放因子、虚拟电厂等业态快速扩充。
在增值业务方面,中国燃气已建立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壹品慧新零售平台,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持续推动增值业务快速发展。此外,积极拓展创新业务,紧抓市场红利,快速布局“旧房改造、厨房灶具、全屋电器、家政服务、优选好物”等领域,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挖掘更多用户需求。
上证报:在发展清洁能源、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方面,中国燃气采取了哪些举措?
刘畅:2022年,我们发布了《中国燃气碳中和行动报告》,将自身“双碳”目标纳入集团发展规划,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并明确了自身在绿色能源、节能创新、低碳物流、智慧运营、甲烷控排、净零路径及绿色生态圈七大方向的减碳行动,为达成“双碳”目标和推动社会经济向绿色方向转型而不懈努力。
2023年,全国燃气行业首家“双碳”研究院——零碳环境能源研究院在深圳中国燃气大厦揭牌成立。该研究院由中国燃气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联合建设,以减排途径开发为主要任务,面向企业开展碳减排咨询、碳管理体系建设、碳中和能力建设、白皮书信息,以及碳减排技术和项目开发服务,并建立燃气行业碳排放数据库,为下游燃气用户提供碳盘查、碳足迹、碳标签等数据支撑服务,同时积极探索碳金融业务创新。
同时,公司聚焦打造零碳城市(园区),系统布局“源—网—荷—储”产业链,通过投资、建设、运营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储能、建筑节能、工业节能等业务场景,向用户提供绿电、冷水、热水、蒸汽、压缩空气等能源综合利用整体解决方案,对用户的碳资产进行管理和交易,推动传统能源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