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泡沫仍将继续 超配蓝筹地产公司
投资建议:按照逻辑,金融危机将按照信用危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的进程演化;当下,我们正处于应对信用危机成功之后的债务危机深化阶段,这导致2010年中国出口前高后低。2010年出口上半年出口乐观,是前期地产调控短期加强的原因;而随着债务危机的深化,出口将再度萎靡,地产调控将逐步"有名无实"。考虑到泡沫仍将继续,调控有望逐步"有名无实",而一线地产公司2010年PE在10-12倍之间,PB在2倍左右,为历史最低水平;因此,我们调高对行业的投资评级至"增持",建议超配蓝筹地产企业。
考虑到一线地产公司2010年PE在10-12倍之间,PB在2倍左右,接近历史最低水平,建议从长期的角度逐步配置蓝筹地产公司。如果说行业从量缩到价跌阶段的结束,是地产股见底的标志;那么,欧洲债务危机深化等因素推动的出口回落,导致调控再度"有名无实",将成为地产股再次启动的关键。
现在,考虑到欧洲债务危机深化已经成为现实;因此,我们认为,地产调控再度"有名无实"将日益临近,地产股再次启动的时点已经到来,调高行业评级到"增持",建议超配蓝筹地产公司。我们的关键逻辑与理由如下所述:
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可以从长期、中期、短期的角度,将其分为人口周期、生产周期与政策周期。
就人口周期而言,从当下开始,如果没有外来人口的迁入,行业的刚性需求--中国城镇25至29岁间的人口,无论是其绝对数量,或是占总人口的比重,都将逐步下降,下降趋势在2015年后将加速。但是,城市化对上述下降趋势有明显改善作用,城镇25至29岁人口数量见顶的时间延缓至2015年。从长期需求的变化看,中国房地产行业在理论上仍有5-10年左右的成长空间。
就生产周期而言,在庞大的潜在需求尚未满足的背景下,以财税制度、卖方完全垄断的土地制度为核心,地方政府实行适度饥渴式的土地供应计划,与自由竞争的市场相比,供应更少,价格更高;另外,各个参与主体均预期这一制度不会更改。因此,若考虑庞大的潜在需求,房地产行业一直为卖方市场。就逻辑而言,生产周期的起伏并不会太大。
无论如何,都应该承认,从房价收入比、投资收益率等指标看,中国房地产无疑是全球最大的泡沫之一。但是,在这个缺乏创新的国度,除非出现因制度创新推动的技术创新,否则,地产对经济的影响仍不可替代;因此,无论中央,或是地方,仍将有极强的动力去维持这个泡沫,而非刺破泡沫。
维持泡沫的奥秘,在于不断的通过政策来调节泡沫蔓延的区域与程度;本来的生产周期,因为政策的出现而被压缩和改变。虽然,调控是一门技术含量极高的艺术;但是,考虑到中央与地方极大的影响力,我们对于泡沫的维持仍具有一定的信心。
对于分析者而言,在泡沫破裂之前,预期政策的变化成为关键。我们维持之前的观点,并不认为非地产的内需会有跨越式发展,政策将在出口与地产之间相机抉择。因此,判断地产调控的关键点,在于判断出口的变化。我们之前也认为,2010年,中国出口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因此,2010年上半年房地产调控措施有望加强。但是,在下半年出口再度萎靡之后,调控政策将逐步"有名无实"。
至于出口增速前高后低的理由,则需要从金融危机谈起。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中国生产、美国消费"模式的极度膨胀,而因为衍生品泡沫破裂,导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私人消费的萎靡,在这一模式仍未调整完成之前,金融危机仍难言结束。现在看来,金融危机将按照信用危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的顺序演化,而每次危机的完整周期包括挑战与应对两大部分。
如果说2008年是信用危机肆虐的年度,那么2009年则是各国政府应对信用危机之年;应对之道,混合了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政策建议。在总需求不足的前提下,凯恩斯主义的最大特征,就是以公共支出替代萎靡的私人消费。但是,这一应对也为下一次挑战埋下了伏笔:公共支出大幅增加,将恶化部分国家本已不堪重负的资产负债表,具体则表现为欧洲当下的债务危机。
按照逻辑,面对债务危机的挑战,各国政府的应对之道,除了开源,只有节流。开源意味着加重税负,则将抑制本已萎靡的私人消费;如果节流,则意味着公共支出的减少。按如此应对之道,无论如何,总需求将再度面临挑战。
面对因化解债务危机而衍生的总需求再度萎缩的挑战,各国政府最后的解决之道,除了放弃之外,只有继续扩大货币供给,以做最后的努力。不断扩大货币供给的结果,便是以恶性通涨为代表的货币危机。
如此看来,2010年,中国出口增速前高后低的理由是:在成功应对信用危机后,全球经济去库存之后的补库存,导致上半年出口增速仍较高,而债务危机的展开,将导致出口再度萎靡。
就当下而言,政策面正由负面逐步向中性过度;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不排除政策向正面过度的可能。而前期调控措施效果较为明显,住宅销量下降趋势极其明显,而因量缩导致的价跌过程也正在进行。
当然,除了地产调控中短期将逐步"有名无实"之外,就长期而言,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动力成本增速将远超GDP增速,进而改善恶化的住宅购买力;当然,人口周期、土地制度、"三个家庭付首付"的购房模式、二三线城市购房人群的首付比例较高等因素,也是我们认为泡沫仍将继续的原因。至于这一泡沫终结的时点,除了恶性通涨之后进入大幅且快速的加息周期,或者只有刚性需求人口数量在2015年见顶并回落之后。
考虑到泡沫仍将继续,而一线地产公司2010年PE在10-12倍之间,PB在2倍左右,为历史最低水平;因此,我们调高对行业的投资评级至"增持",建议超配蓝筹地产企业。
面对泡沫,既然不能反抗,那么不如享受。
考虑到一线地产公司2010年PE在10-12倍之间,PB在2倍左右,接近历史最低水平,建议从长期的角度逐步配置蓝筹地产公司。如果说行业从量缩到价跌阶段的结束,是地产股见底的标志;那么,欧洲债务危机深化等因素推动的出口回落,导致调控再度"有名无实",将成为地产股再次启动的关键。
现在,考虑到欧洲债务危机深化已经成为现实;因此,我们认为,地产调控再度"有名无实"将日益临近,地产股再次启动的时点已经到来,调高行业评级到"增持",建议超配蓝筹地产公司。我们的关键逻辑与理由如下所述:
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可以从长期、中期、短期的角度,将其分为人口周期、生产周期与政策周期。
就人口周期而言,从当下开始,如果没有外来人口的迁入,行业的刚性需求--中国城镇25至29岁间的人口,无论是其绝对数量,或是占总人口的比重,都将逐步下降,下降趋势在2015年后将加速。但是,城市化对上述下降趋势有明显改善作用,城镇25至29岁人口数量见顶的时间延缓至2015年。从长期需求的变化看,中国房地产行业在理论上仍有5-10年左右的成长空间。
就生产周期而言,在庞大的潜在需求尚未满足的背景下,以财税制度、卖方完全垄断的土地制度为核心,地方政府实行适度饥渴式的土地供应计划,与自由竞争的市场相比,供应更少,价格更高;另外,各个参与主体均预期这一制度不会更改。因此,若考虑庞大的潜在需求,房地产行业一直为卖方市场。就逻辑而言,生产周期的起伏并不会太大。
无论如何,都应该承认,从房价收入比、投资收益率等指标看,中国房地产无疑是全球最大的泡沫之一。但是,在这个缺乏创新的国度,除非出现因制度创新推动的技术创新,否则,地产对经济的影响仍不可替代;因此,无论中央,或是地方,仍将有极强的动力去维持这个泡沫,而非刺破泡沫。
维持泡沫的奥秘,在于不断的通过政策来调节泡沫蔓延的区域与程度;本来的生产周期,因为政策的出现而被压缩和改变。虽然,调控是一门技术含量极高的艺术;但是,考虑到中央与地方极大的影响力,我们对于泡沫的维持仍具有一定的信心。
对于分析者而言,在泡沫破裂之前,预期政策的变化成为关键。我们维持之前的观点,并不认为非地产的内需会有跨越式发展,政策将在出口与地产之间相机抉择。因此,判断地产调控的关键点,在于判断出口的变化。我们之前也认为,2010年,中国出口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因此,2010年上半年房地产调控措施有望加强。但是,在下半年出口再度萎靡之后,调控政策将逐步"有名无实"。
至于出口增速前高后低的理由,则需要从金融危机谈起。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中国生产、美国消费"模式的极度膨胀,而因为衍生品泡沫破裂,导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私人消费的萎靡,在这一模式仍未调整完成之前,金融危机仍难言结束。现在看来,金融危机将按照信用危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的顺序演化,而每次危机的完整周期包括挑战与应对两大部分。
如果说2008年是信用危机肆虐的年度,那么2009年则是各国政府应对信用危机之年;应对之道,混合了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政策建议。在总需求不足的前提下,凯恩斯主义的最大特征,就是以公共支出替代萎靡的私人消费。但是,这一应对也为下一次挑战埋下了伏笔:公共支出大幅增加,将恶化部分国家本已不堪重负的资产负债表,具体则表现为欧洲当下的债务危机。
按照逻辑,面对债务危机的挑战,各国政府的应对之道,除了开源,只有节流。开源意味着加重税负,则将抑制本已萎靡的私人消费;如果节流,则意味着公共支出的减少。按如此应对之道,无论如何,总需求将再度面临挑战。
面对因化解债务危机而衍生的总需求再度萎缩的挑战,各国政府最后的解决之道,除了放弃之外,只有继续扩大货币供给,以做最后的努力。不断扩大货币供给的结果,便是以恶性通涨为代表的货币危机。
如此看来,2010年,中国出口增速前高后低的理由是:在成功应对信用危机后,全球经济去库存之后的补库存,导致上半年出口增速仍较高,而债务危机的展开,将导致出口再度萎靡。
就当下而言,政策面正由负面逐步向中性过度;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不排除政策向正面过度的可能。而前期调控措施效果较为明显,住宅销量下降趋势极其明显,而因量缩导致的价跌过程也正在进行。
当然,除了地产调控中短期将逐步"有名无实"之外,就长期而言,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动力成本增速将远超GDP增速,进而改善恶化的住宅购买力;当然,人口周期、土地制度、"三个家庭付首付"的购房模式、二三线城市购房人群的首付比例较高等因素,也是我们认为泡沫仍将继续的原因。至于这一泡沫终结的时点,除了恶性通涨之后进入大幅且快速的加息周期,或者只有刚性需求人口数量在2015年见顶并回落之后。
考虑到泡沫仍将继续,而一线地产公司2010年PE在10-12倍之间,PB在2倍左右,为历史最低水平;因此,我们调高对行业的投资评级至"增持",建议超配蓝筹地产企业。
面对泡沫,既然不能反抗,那么不如享受。
□ .帅.虎 .海.通.证.券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评论该主题
帖子不见了!怎么办?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