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印发《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拟促进人工智能与医学创新深度融合,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和产业发展高地。
方案提到,推动算法突破与算力提升。加快核心算法技术研发,围绕“通专融合”技术范式创新,推动医学大语言、通用图像、智能交互等大模型开发。依托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促进多方算力互联互通,强化智能算力集群建设。
具体而言,需建设医疗健康数据新型基础设施。制定卫生健康数据分类分级、融合应用等标准规范,建设市卫生健康数据大平台。建设市卫生健康数字智能创新实验室、医疗大数据训练设施、公共卫生数据实验室、医保大数据实验室,开展多种算法训练、智能化评估与分析。依托市级语料平台,构建一批医疗行业开放语料库。
根据方案,上海将通过支撑平台建设,加强对医疗数据、算力等资源的统筹共享,除基础设施外分别是:
建设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平台:建设小分子创新药物筛选和优化平台,实现基于靶点动态结构的先导化合物发现、药效评估和老药新用等。
建设医学人工智能测试验证中心:构建医学人工智能权威测试数据集和评测标准体系。
建设医学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打造国家级医学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推进全流程场景规划、研发与应用落地。
除此之外,方案罗列了人工智能与临床医疗融合的多个应用场景,包括临床诊疗辅助决策、检验检查辅助诊断、智能手术辅助应用等。事实上,近期以来AI医疗深度融合进展频频,就在上个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其中就对各AI诊疗场景进行了细分陈述。
例如今日方案提及,基于多模态大模型开展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实现危急值智能预警、增强阅片与精准质控。方正证券12月23日研报也指出,AI革命席卷全球,在医疗领域AI通过神经网络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对CT、MRI等影像数据进行快速分析,精准识别病灶,帮助医生快速完成诊断,显著提升影像数据处理效率和早期疾病筛查精度。
《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政策解读认为,医学创新发展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着力点,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医疗影像辅助诊断、手术智能规划系统到如今的医疗大模型,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医疗发展,将全面提升本市医疗人工智能发展质量和水平。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前景较好。《未来医生白皮书(2024)》显示,中国临床医护人员在AI技术采纳上领先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员已在日常工作中应用AI工具,远超全球26%的平均水平。
东吴证券认为,人工智能已是医疗领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AI在医疗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的精准度和个性化程度,还能为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医疗行业的创新发展。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以及政策的帮助下,未来AI在医疗领域的发展空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