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交所官网显示,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福建德尔”)IPO已更新提交相关财务资料,审核状态已由“中止(财报更新)”更新为“已问询”,保荐机构为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
招股书显示,福建德尔成立于2014年6月,注册资本10.39亿元,主营业务是氟化工基础材料、新能源锂电材料、特种气体和半导体湿电子化学品等多系列含氟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最新招股书显示,福建德尔此次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11542.04万股,募集资金项目投资总额由30亿元变更为19.45亿元,将用于半导体新材料产业方向,包括年产200吨电子级三氟化氯生产线项目、含氟半导体材料项目、年产36万吨半导体级电子材料项目(二期)。
据招股书财务数据,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2.55亿元、16.98亿元、14.18亿元,同比变动35.30%、-16.52%;净利润分别为3.03亿元、2.19亿元、1.11亿元,同比变动-27.56%、-49.38%。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4亿元,净利润0.58亿元。
其中,2021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大增,但2022年净利润下滑27.57%,经营业绩受多重因素影响呈现较大波动,出现了增收反降利的情况。2023年度净利润更为严峻的情况,从3.03亿元降至1.11亿元,降幅高达49.38%。
业绩情况不明朗,公司试图通过增大销售费用以刺激市场,但这一策略似乎并未见效。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3218.15万元、3976.19万元、4594.85万元和2207.17万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6%、2.34%、3.24%和3.05%。
2023年度的销售费用增速达到15.56%,显然高于营收的同比下降速度,这进一步佐证了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艰难处境。
除了营收和净利润的直接降幅,福建德尔的收入质量同样引人忧虑。
报告期各期末(2021年至2024年1-6月),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2.48亿元、2.58亿元、3.87亿元和3.56亿元,应收账款余额增长率对应分别为142.00%、3.85%、49.83%和-7.86%。
其中,2023年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增长率49.83%大大超过营业收入增长率-16.52%。
对此,公司表示,2023年末,应收账款增加较多主要系受收入结构变动的影响所致; 2023年工业特气产品收入增长较快,而工业特气下游客户主要以电力电气装备制造为主,信用账期相对较长,而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周期性需求波动,信用账期较短的六氟磷酸锂业务产品单价大幅下降,导致收入下降较多,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2023年收入规模有所下降而应收账款相应增加。
此外,近三期完整会计年度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1.44%、29.86%、16.97%,逐年下降,最近两期同比变动分别为-27.96%、-43.15%。2024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17.73%,只呈小幅上升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招股书披露的细节显示,公司的初设时出资存在逾期状况,以及在2022年时曾发生过一次出资逾期情况。
福建德尔的前身为福建德尔科技有限公司,由赖宗明、黄天梁、华祥斌、张奎、李纪明、亢丽敏于2014年6月共同出资设立。然而,这些股东在设立时的出资并未按公司章程规定的时间完成,而是在2017年才完成。
2022年4月,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个月后,公司进行了B轮融资,注册资本由90500万元增至102415.29万元。然而,其中两名股东——芜湖辰熙和龙岩翊科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全部实缴。
据招股书透露,龙岩翊科是福建德尔于2022年设立的员工持股平台,其1.3元/股的入股价格较同期其他股东增资价格相当于打了不到一折。而芜湖辰熙的持股95.45%由美团旗下的美兴基金全资持有,而该基金则由投资界人士朱拥华和美团创始人王兴控股。
对于芜湖辰熙的逾期出资,福建德尔及相关股东表示已采取合法措施,以规范出资状况。公司表示,逾期出资问题已得到解决,不会构成纠纷或潜在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