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大模型市场中,细分赛道逐渐成为了行业寻求突破的选择。在商业模式的选择中,当toC(个人用户市场)正在步入规模长跑竞争赛道之时,已有大模型企业纷纷转向,瞄准潜力股的toB(企业级市场)赛道。
而在B端企业分类的选择中,具备雄厚实力的央国企逐渐成为大模型落地的主力军。
为什么是央国企?
央国企之所以成为大模型落地的主力军,背后有多重因素支撑。
首要原因就是政策导向。自2023年以来,国家层面多次出台政策,明确要求中央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发展。例如,国资委在2024年2月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上明确提出开展“AI+专项行动”,并鼓励央企向社会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机构也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支持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其次,央国企作为经济领域的主力军,具有强大的数据基础设施和算力投入,这为大模型的成功落地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央国企储备的行业人才与获取关键技术,也进一步推动了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最后,央国企都拥有雄厚的综合实力,应用场景足够丰富。同时,在数字化转型浪潮的席卷之下,央国企对大模型技术的需求也呈上升之势,在供需双方的同频发展之下,更易打造出大模型落地央国企的行业标杆。事实上,已有央国企领先动作,着手布局。
此前据媒体报道,截至2024年底,已有66个央国企成功实施了AI大模型项目,覆盖了多个行业领域。无论是南方电网电力行业大模型“大瓦特”,还是中石油联合科大讯飞打造的330亿参数 “昆仑大模型”,抑或是中核集团与中核八所联合发布的首个核领域数字生产力平台“龙吟·万界”,都是国资央企模型应用的典型落地项目。
2025年,央国企拥抱大模型还将提速
据长期关注大模型市场中标情况的智能超参数发布的《中国大模型中标项目监测报告 (2024)》(下称《报告》)显示,2024年全年,可统计的有931家央国企开展大模型招标,在整体市场上的数量占比为61.25%,其中有551个招标项目披露金额约32.2亿元,占整体市场的49.8%。而2023年全年市场公开披露的大模型中标项目及中标金额分别仅为92个、7.89亿元。
从数据横纵对比来看,央国企的2024大模型落地趋势和变化呈指数上涨,无论是招采金额上,还是招采数量上不仅远超2023年整体市场总量,并且在整体市场中也占据较大份额。回到2024年全年趋势,季度央国企大模型招标项目数量及金额稳定上扬,并且在第四季度出现了长足加速,超过了前三个季度之和。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招商局集团、国家管网集团、中国石油、华润集团、中国铁塔等大型央企在大模型市场上非常积极。值得注意的是,应用类项目采购是央国企的采购重点,大模型采购金额占总采购金额的54.5%。从增长趋势来看,2025年央国企拥抱大模型的速度还在持续提升,而且大模型应用落地有望成为绝对主力。
有哪些大模型独角兽企业已经浮出水面?
日前,智能超参数统计了2024年大模型中标项目数量,在专注于toB端业务的大模型独角兽企业中,智谱和中关村科金的表现尤为突出,成为中标央国企项目数量最多的佼佼者。
智谱作为较早涉足B端服务的独角兽,定位精准,一直在toB端发力。24年内,智谱成功中标28个项目,其中19项来自央国企,且中标数量与行业季度趋势相吻合,呈现出逐季攀升的良好态势,展现着在行业内不菲的竞争力。目前,智谱的B端商业化团队已重点布局科技互联网、垂直行业领军者、大型国央企及汽车手机四大领域。
中关村科金作为专攻行业大模型ToB市场的大模型技术与应用公司,聚焦企业与客户连接的领域,全力打造出实现企业一站式大模型应用落地的 “得助大模型平台”。该平台已有超200个各种类型的智能化组件,覆盖了银行、证券、交通建设、政务、零售物流等多个行业,全面满足智能客服、智能营销、智能运营、知识管理等通用核心场景的大模型应用落地需求。
行业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中关村科金2024年持续发力,已与某特大型中央制造企业共建了工业大模型应用平台,为某中央交通运输企业打造了交通运输运维大模型,为某央企汽车集团打造了大模型员工助手等大模型落地项目。
在大模型企业探索toB端的过程中,行业中一直流传着“中标越多,失血越快”的声音,已有大模型企业选择 “抱团取暖”,以求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2025年开年,零一万物宣布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合作中成立“产业大模型联合实验室”,将联手加速大模型从技术到应用的落地。此次开年零一万物就积极调整战略方向,其效果还需2025年的进一步检验。此外,中关村科金也与华为云等大厂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23年推出的得助大模型平台就已支持10余种国内外主流通用大模型。
央国企大模型落地的最新路径
只有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大模型才能够产生价值。
这意味着,大模型要在央国企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企业的业务场景和组织流程。在2024年中,应用类项目的采购金额占总比的54.5%,成为了央国企的采购重点,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央国企在大模型落地的路径选择上,结合其核心业务场景虽各有差异,但殊途同归。部分央国企通过从算力和数据出发,构建通用大模型,深度赋能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还有很多央国企根据自身行业需求,开发行业大模型和细分领域专用大模型,这些模型针对特定行业的需求进行优化,提升行业智能化水平。此外,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大模型,逐渐成为了央国企的新选择,以专业技术助推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
尽管企业级市场空间广阔,但多元化、差异化的场景意味着更加细化的需求。中关村科金总裁喻友平曾在公开发言中提到,企业智能化先要有一个大模型中台,它相当于发电站,能把电造出来;“电”就是大模型,它只是一种能力,然后还需要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各类电器,也就是各种大模型应用,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在2024年12月,中关村科金正式发布其在大模型时代的“三级引擎战略”,基于实践提出了 “平台+应用+服务”是企业大模型落地的最佳路径。既要实现客户的价值,又要能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要有全链条的服务。
零一万物、科大讯飞等也在走这条路。零一万物就toB层面基于“Infra+大模型+应用”三位一体战略,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曾在公开场合强调:“全链条的投入,是科大讯飞拿下大量项目的核心原因。”
因此,对于大模型企业来说,如何在央国企市场中持续深耕并成功落地应用,将是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而对于央国企来说,谁能更好的发挥大模型应用的落地价值将会是其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