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常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长周伟作政府工作报告。预计2024年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常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97.8亿元,税收占比84.1%、连续两年位列江苏省第一。
税收占比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占比越高,说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企业和个人经济行为,经济活动活跃。同时,这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经济结构合理。
近年来常州飞速崛起的新能源产业,是其取得这一成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2024年1~10月,常州入库税收超亿元的93家企业中,有31家是新能源企业,占比达1/3,新能源产业对于常州财政税收贡献巨大。
2024年,常州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集聚度全国第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新能源整车产量近80万辆,创历史新高。2024年,工信部授予常州“中国新能源之都”产业名片。
如今的成绩离不开近10年的布局。早在2009年,常州便看到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潜力,主动加入全国“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项目,出台《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2013年,常州将新能源产业上升为全市战略;2016年,常州引入理想、北汽、宁德时代;2019年,牵手比亚迪;2023年成立新能源集团,全方位布局分布式光伏、充换电设施、氢能、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和综合能源服务等领域。
经过多年发展,常州目前已集聚江苏时代、理想汽车、天合光能等在内的产业链企业3400余家,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全国第一。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的龙头企业中有4家布局常州,动力电池销量约占全国1/5。
2023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了1.01万亿元,成为了江苏省内第五个GDP过万亿的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5年是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的关键之年。面向未来,报告明确提出,“巩固新能源产业优势”是2025年的重点工作,目标是努力实现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新能源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
具体举措方面,常州将推动“产业基地化”向“集群规模化”升级,加快理想、比亚迪等接续项目建设,围绕电机电控、车用芯片、智能网联等领域完善核心零部件产业生态。推动“汽车电动化”向“智能网联化”演进,依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加快构建“车能路云”“车船云”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布局智能出行光储充换系统和智能出行一体化云端系统。推动“生产制造端”向“场景应用端”发力,创新建设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等新型补能场站,新增近零碳园区5家以上、近零碳工厂10家、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示范项目10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