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1-15 06:51:51 股吧网页版
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滨城样板 ——访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
来源:经济日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天津市和滨海新区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到天津考察调研、出席活动并作出重要指示。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这是继2006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后,国家层面出台含“金”量更足、含“新”量更高的支持政策,赋予滨海新区新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

  近日,《经济日报》推出的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滨海争先》,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滨海新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厚爱支持,充分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果和独特优势,充分认识新使命新定位,在支撑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京津冀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中体现滨海担当、展现滨海作为。

  记者: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区,滨海新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

  连茂君:综合来看,滨海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创新动能强劲。拥有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82家,聚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8家,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93%、高于全国1.28个百分点,近3年251项成果获得天津市科技奖、占全市奖项数量的43.4%,形成“天河”新一代超算、飞腾麒麟“PK体系”等滨海版“国之重器”。二是产业基础雄厚。初步构建“八大主导产业、八大服务业、八大未来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拥有5个千亿元级工业产业集群和5个千亿元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建成9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网络货运、平行进口车等特色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三是空间载体充足。下辖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中新天津生态城5个国家级开发区,城镇未来可开发面积377.5平方公里,可有效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下一步,滨海新区将用足用好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一是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加快推进滨城科创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建设,提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能级,促进14个重大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畅通“研发—验证—中试—产业化”创新服务链条,依托产业(人才)联盟、产教联合体、“智汇滨海”人才节等平台集聚人才,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二是牢牢抓住产业转型升级这一重点任务,强化数智赋能、科技赋能、绿色赋能,发挥链长、链主双牵引作用,推进智能科技、绿色石化、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迈向高端,推进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扩量,推进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八大服务业提质增效,推进自主信创、生物制造、脑科学与智能医学等八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以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新产业。三是牢牢抓住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这一关键动力,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知识产权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提升科技金融等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广新型产业用地、工业标准地出让等土地新政,提升大数据、检验检测等新型基础设施服务效能,构建深度协同的通用算力、超级算力、智能算力一体化算力体系,营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生态。

  记者:结合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滨海新区如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展现更大作为?

  连茂君:滨海新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拥有北方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等金字招牌,正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下编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全力塑造“五型”开放新优势,以更大决心和力度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

  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激动力。持续实施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坚持市场化导向、企业化管理,构建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体制机制,实现招商服务部门数、项目服务人员数、高质量发展考核分值占比均超80%,推动开发区进一步聚焦经济发展主责主业。5年来,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占全市比重从20.4%提高到33.2%。实施政务运行和政务服务扁平化改革,构建“一门办、一网办、一次办、一起办、一刻办”的服务机制,实现职能最清、层级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质效最高。

  二是深化经营主体改革增效力。聚焦国企、民企、外企“三企”并驱,深入开展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城市更新和民生服务等领域集中,2023年区属国企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比2020年分别增长116%、59%;深入开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春笋行动”,健全民企梯度培育体系、信贷支持体系、信用监管体系,2023年滨海新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5.3%;深入开展外资企业“五化”行动,破除外企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壁垒,推动外企增资扩产、本地研发配套和产业链条延伸,世界500强企业在滨海新区投资项目2077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超过1000亿美元。

  三是坚持以深化自贸制度创新添活力。高标准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深入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五个自由便利、一个安全有序流动”为牵引,在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环境保护、数据流动等领域加快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提升“保税+”“金融+”“数字+”“贸易+”等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9年来,累计实施615项制度创新举措,出台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数据分类分级标准规范和数据出境管理负面清单,以全市1%的土地贡献了全市30%的外贸进出口额、40%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和15%的税收。

  四是坚持以深化港产城融合发展挖潜力。做好港口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产业促城市文章,加快构建前港、中产、后城的空间布局,拓展发展空间。深化港产融合,健全临港产业、适港产业、海洋经济发展体系,实现以港聚产、以产兴港;深化港城联动,科学划定港城边界,设置港城分界缓冲带,实现以港兴城、港城互促;深化产城协调,推进城市更新和存量盘活,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

  记者: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滨海新区如何将践行“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与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连茂君:滨海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10年来参与其中、贡献其中、受益其中,累计引进北京领军人才263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企业超5000家,近3年落地北京来源重大项目179个、总投资2095亿元。进入新阶段,滨海新区将坚持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为行动指南,持续推动融合化、一体化、同城化发展,为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贡献力量。

  一是坚持融合化发展,聚焦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持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强化与北京中关村、怀柔科技城、工信部火炬中心对接合作,推动大型科研设施共享、算力基础设施共用、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完善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创业孵化载体,构建形成“技术研发在京、创新转化在滨”的协同模式;加强五大开发区和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天开华苑园等园区载体平台建设,积极承接央企总部、二三级子公司、创新业务板块,推动绿色石化、汽车、生物医药、网络安全等产业深度融入京津冀“六链五群”,合力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是坚持一体化发展,聚焦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善作善成,持续推进京津冀港口协作和自贸协同,发挥天津港、滨海国际机场战略资源优势,强化港口集疏运、多式联运建设,完善京津冀交通互联互通、港口联合管理和绿色通关机制,提升滨海新区能源、粮油、冻品等重要物资枢纽功能;发挥天津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功能,积极与京冀自贸试验区加强制度创新协同、营商环境协同、政策争取协同,推出更多“同事同标”“跨省通办”事项,推动更多改革试点经验向京冀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合力建设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

  三是坚持同城化发展,聚焦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和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善作善成,持续推进京津冀文化旅游和公共服务协同,做优“向海乐活节”特色文旅品牌,提升国际邮轮母港服务辐射效能,加强与京冀地区在文旅投资开发、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合作,打造京津冀宜居宜游“蓝海湾”;发挥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等合作平台作用,积极与京冀学校、医疗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推出更多京冀人才就业、子女就学等便利政策,合力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