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今年的九大重点任务,大力提振消费居于榜首。全方位扩大内需,在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背景下,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
北京作为后工业化城市,本身一直在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消费向来是重中之重。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大力提振消费的政策非常具体,并且做到有的放矢。优化消费载体,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扩大时尚消费,支持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这是北京的资源禀赋所在,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力提振消费,存在两个方面的发力,一是供给创造需求,创新消费场景,解决不愿消费的问题。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无论是促进新能源车、数码产品等绿色、信息消费,还是增加生育养老、美丽健康等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都是围绕供给想办法。
二是收入以及收入预期,是消费的重要决定因素。说到底,花钱谁不会。因此,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适当提高养老和医保的发放标准,解决的都是不敢消费的问题。
大力提振消费,从本质上看,仍是中国经济与改革的一段标准叙事模式:短期与长期博弈,刺激与改革并行,以时间换空间。先易后难,渐进式改革,依靠增量解决存量,是我们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史的成功经验。
消费是就业和收入的函数,依靠财政之力提振消费,也是逆周期调控的应有之义。不断扩大以旧换新的补贴范围,是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短期刺激,包括不在我们政策偏好里的直接发钱和发消费券,都是财政最直给的提振消费手段。
刺激是必须的,但不能光靠刺激,否则就是寅吃卯粮。刺激是为了对冲短期的困难,央行也好,财政部也好,都是通过国家信用来扩张资产负债表,尽量为居民家庭减负。与此同时,改革也要马不停蹄,扩大服务消费,一方面需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在市场准入方面一视同仁;另一方面需要松绑更多服务业的管制,打破行政性或区域性垄断,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共享“钱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更进一步,要着眼于提高居民收入,无论是收入分配改革,还是财税体制改革,着眼于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都是深水区的改革,需要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共同发力,在这方面的“大力”更容易出奇迹。
大力提振消费,是线性的,也是长短打的,既是冲刺跑,也是马拉松。它绝非易事,但是正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