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到2030年,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海洋产业在增加值和创造就业方面将超过全球经济整体表现,海洋经济对全球经济增加值的贡献将翻一番,达到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增加值比重在2.5%左右。
这一数据彰显了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2025年1月14日,在亚洲金融论坛期间,第一财经举办了“创新驱动蓝色海洋经济,探索绿色未来无限可能”的工作坊,探寻借助科技和创新的力量,实现未来绿色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要想长久地从海洋获取福祉,需要走一条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蓝色海洋经济之路。”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说。
他强调,创新与绿色理念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正深刻改变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航运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还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多项涉海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创造了条件。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持续推进的修复工作体现了中国对绿色发展的坚定承诺,只有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长期繁荣。
以航运业为例,杨宇东提到,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航运设施体量最大、海上运输货物最多的国家之一,船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这种规模优势不仅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还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与丰富的技术应用场景。中国完整的产业链能够实现各环节的高效协同,从港口建设、船舶制造到航运服务,各个领域相互促进,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
然而,航运业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3%。如何确保绿色发展?
马士基大中华区脱碳总监Karim Fahssis提到,马士基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3400万吨,其中主要源于超过1000万吨的传统燃料。
早在 2018 年,马士基便宣布了碳中和目标,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究与研发,制定了明确的脱碳路线图。通过深入研究,马士基认为使用新型燃料如绿色甲醇可实现碳中和目标,并公布了首批使用甲醇作为燃料的25艘船舶订单。
Karim指出,绿色燃料的供应面临着“足够快”“足够绿”和“足够多”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燃料的使用仍在持续,对新燃料的需求迫在眉睫;另一方面,绿色燃料的原料需与可再生能源相关或为废弃物,以确保其“绿色”属性。
为了确保新燃料的稳定供应,马士基在积极与能源企业开展合作项目。
“我们已经在中国宣布了两个较大的长期协议项目,与中国的两家大型企业合作,一家是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商,另一家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板制造商。这些协议不是意向协议,而是正式的、长期定价定量的协议。目前,只有在中国有这样的协议,这也向包括我们自己的总部在内的所有人证明,中国在生产这种燃料方面具有非常明确的优势。”Karim说。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Karim表示,马士基将继续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推动航运业的脱碳进程。“我们都希望能够通过碳定价来帮助解决绿色燃料与传统燃料之间的差价问题。”
从蓝色海洋经济中探索绿色未来,还不仅仅是只有碳定价那么简单。“碳市场要有交易,有活跃度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这种重点排放单位的节能减排。”深圳绿色交易所董事长赖高宇说。
开展蓝碳资产证券化业务,探索将蓝碳碳汇作为质押标的物的可行性;开发蓝碳保险产品,为蓝碳生态系统提供风险保障;针对生态损害赔偿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这些都是深圳绿色交易所未来想要做的事情。
赖高宇表示,深圳绿色交易所将在蓝碳领域持续发力该所还自主研发建设了 “绿易融通”平台,旨在整合低碳工业、能源、交通等项目资源,与银行、保险、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进行精准对接,推动碳金融的高效发展。
亚洲公益创投网络气候行动平台副总监杨松颖表示,对于蓝色经济的定义,目前全球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但中国在蓝色经济发展方面已迈出重要步伐。杨松颖呼吁,中国应在全国层面进一步完善蓝色产业分类目录,将其作为绿色目录的补充,为蓝色金融创新提供坚实基础,推动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