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24年至少有43家券商收到了跟投行业务相关的罚单。考虑到百余家券商中,有的并不开展投行业务,43家券商收到罚单,反而凸显出违规的券商投行占比较高。个人以为,基于券商投行在新股IPO及上市公司再融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其违规行为,须重点整治。
日前,四川证监局披露了2024年第100号行政监管措施,某券商投行因在某项目执业过程中存在诸如内控制度、内控流程、质控、审查流程、尽调等方面存在违规,收到监管部门的警示函。实际上,这也是其他众多券商投行收到罚单的主要原因。
2024年券商投行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数据最能说明问题。43家券商,累计收到罚单超过210张,也将2023年的180张远远地抛在后面。从中也折射出,券商投行在执业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已成常态。显然,这并非市场愿意看到的“常态”。
综合来看,2024年券商投行违规呈现出多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头部券商收到的罚单也处于“头部”位置。数据显示,19家券商收到1张罚单,收到5张及以上罚单的券商多达6家,且基本上都是头部券商。最多的一家券商,居然收到11张罚单。
其二,从收到罚单的对象看,保荐代表人、投行业务负责人、内核负责人、质控部门负责人,甚至券商高管等均榜上有名。说明涉及的人员范围较广,也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此外,有券商因违规收到监管部门的立案调查通知书,说明其违规行为或较为严重。
其三,从被采取的监管措施看,有收到警示函的,有被纪律处分的,有保荐代表人被认定为不当人选,也有多家券商投行被暂停一定期限的投行业务资格。另从涉及的项目看,既有涉及股权融资的,也有涉及债权融资的。
券商投行在新股IPO与上市公司再融资过程中,发挥着“看门人”的角色。其内控、质控质量如何,执业过程中是否勤勉尽责,既关系到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关系中投资者的利益,还会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长治久安。
但在实践中,由于券商投行或未勤勉尽责,或由于职业胜任能力不足,沪深市场曾发生多起财务造假上市或欺诈发行的案例。虽然众多案例中,因券商“先行赔付”,有的投资者的损失得到补偿。但即使如此,也未能实现两个“全覆盖”,即利益受损投资者实现“全覆盖”,以及投资者损失实现“全覆盖”。如此格局也说明,因投行的原因,有某些投资者的利益仍然受到损害。
2023年与2024年券商投行连续两年收到如此多的罚单,且多家头部券商置身其中,显然已不能用偶然性来回答了。客观上,券商投行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未勤勉尽责与职业胜任能力不足。因此,监管的重点也应剑指这两个方面。
个人以为,券商成立投行,且拥有保荐代表人,并不意味着其已具备职业胜任能力。个人建议, 对于券商从事投行业务,也可实行末位淘汰制。可规定,每年违规数量最多,或违规性质最严重的三家券商投行,撤销其第二年度从事投行业务的资格。无论该券商是大型券商还是头部券商,都一视同仁。
另一方面,对于违规券商投行,采取监管措施时,重罚应为必选项。像出具警示函、通报批评、纪律处分这些处罚应摒弃。相反,要让“资格罚”成为重点整治的主要手段。无论是职业胜任能力不足,还是在执业过程中不履行勤勉尽责的职责,都有必要将其扫地出门,而不只是罚款了事。(作者系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