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有“科技春晚”之称的全球科技盛宴——2025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以下简称CES2025)上,来自杭州的宇树科技展台人头攒动,工业级轮足机器人B2-W、通用人形机器人H1、G1等悉数亮相,所有样机销售一空,堪称展会“顶流”。
“通用机器人的时代即将到来,这将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技术产业。”在CES2025开幕式上,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公布14家合作人形机器人企业,其中6家来自中国,包括宇树科技与星动纪元、银河通用、智元机器人、傅利叶和小鹏并列其中。
从地域分布看,这6家企业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和广州。实际上,不只有宇树科技,在具身智能这个时下最热门的新兴赛道,杭州已显现出与一线城市同台竞技的实力。
不久前,《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出台,提出以“最优本体+最强大脑”为重点,加快构建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和全产业链生态。
在这波AI浪潮中,杭州已经高调“喊话”,要迈向下一个具身智能之城。那么,为什么是杭州?
走向赛道中心
过去一个月多,杭州科技新锐在互联网上频频“刷脸”,掀起一股“神秘东方力量”的讨论热潮——
宇树科技Unitree B2-W工业轮足机器人360°跳跃、转体、冲跳,视频被马斯克转发后引发全球轰动;云深处的“SPock”四足机器人在新加坡电力隧道进行巡检,让外交部发言人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发文赞叹……
宇树科技、云深处是杭州机器人领域的领跑企业。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的数据,宇树科技在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超过60%。如今,凭借着高性能四足机器人领域积累起的先发优势,杭州正逐渐走向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赛道中心。
国金证券分析称,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2027年是人形机器人一般场景商业化元年。另据高盛预测,2025年至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复合年均增长率可达94%,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1540亿美元。
特斯拉CEO马斯克在最新连线采访中表示, 2025年的目标是制造数千台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如果一切进展顺利,2026年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产量将增加10倍。
不久前,英伟达也透露,将于2025年上半年正式推出下一代专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小型计算机Jetson Thor,被外界解读为押注“人形机器人大脑”。
按照黄仁勋的判断,“我们正在进入物理AI的时代,即能够运行、推理、计划和行动的AI”。而此番英伟达公布的人形机器人领域14家合作伙伴,也被外界称作“英伟达严选”。
宇树科技通用人形机器人H1 图片来源:宇树科技官方微信号
从6家入选的中国厂商所在城市来看,恰好代表了当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区域版图。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分别为11.3亿元、6.4亿元、4.5亿元、3.6亿元、3.5亿元,排在全国前五位,分别占据全国份额的28.9%、16.3%、11.6%、9.3%、8.9%。
从全国来看,北京、广东和长三角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三大中心,而杭州已经在多领域走在长三角的前列。
创投数据服务商IT桔子显示,2024年全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56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50亿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聚集态势,获得融资的企业成立地点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和浙江,分别以25%、25%、21%、14%领先。
其中,杭州无疑是浙江人形机器人最集中、活跃的区域,宇树科技则是全国融资额最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之一。
为什么是杭州
“宇树科技等企业掌握了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平衡控制、感知等核心技术,成为区域内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与上海、苏州等城市相比,杭州在机器人企业数量、产业配套完整性等方面具有自身优势。”
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院长冯雷对城叔分析,杭州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和应用场景方面都较为突出,尤其是技术创新方面走在长三角地区前列。比如,机器狗对于平衡控制、复杂地形适应的技术成果可为人形机器人的稳定行走、复杂环境作业等提供技术支撑。
CES2025宇树科技展台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杨卉摄
实际上,对于机器人赛道,浙江有着敏锐嗅觉和抢先布局。
早在2017年,浙江就印发《浙江省“机器人+”行动计划》,是全国首个提出“机器人+”政策的省份。杭州则是推动机器人产业化的领先城市,目前,杭州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200余家,2023年机器人工业产值达150亿元,聚集起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分布在机器人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等产业环节。
比如,在人形机器人减速器、伺服驱动、智能感知等核心环节,杭州有新剑机电、环动科技、海康机器人等代表企业,而机器人“大脑”领域有阿里云、有鹿机器人等探路者,“不出省就能组装一个人形机器人”。
多年深耕积淀的机器人产业优势,也是杭州进军人形机器人第一梯队的最大底气。
除此之外,杭州拥有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重要创新平台,创新实力放在全国来看也不遑多让。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本科教学的高校之一,在具身智能领域,“浙大系”是一个耀眼的标签。
从云深处、千寻智能到星海图、矩阵机器人,再到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余杭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背后的关键人物都离不开“浙大系”。比如,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熊蓉是浙大控制学院机器人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导,云深处创始人朱秋国是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等。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公开量超过上海、北京等产业规模领先地区、位居全国第二,显示出当地创新机构和相关企业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并加力研究创新的趋势。
当年,浙江人形机器人领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全国的14.7%,仅次于北京(27.3%)、广东(18.9%)。
强化杭甬引领
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各地均以创新中心等举措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率先突破。
去年9月,浙江发布《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 年),力争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全省整机年产量达2万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放眼全国,针对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提出具体发展目标的省份还较为少见。而要实现“整机年产量2万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的目标,浙江的核心策略是以整机制造为引领,推动整零布局协同化,其中杭甬整机引领区是重要的“动力源”,浙江要求——
支持杭州搭建“公版”通用整机平台,满足不同场景下个性化功能的二次开发,重点发展通用人形机器人;支持宁波聚焦制造领域,重点发展工业人形机器人。发挥整机引领区作用,通过整零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衔接,带动产业布局协同化发展。
杭州、宁波作为浙江“双核”,前者拥有人形机器人智能感控技术研究和整机系统研发优势,后者则是国内少有的全面布局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三大件”的城市,具有较强的产业互补性。
“杭州的企业可以为宁波制造的人形机器人本体提供先进的运动控制算法和智能感知软件,实现‘硬件+软件’有机结合,提高人形机器人的整体性能。”在冯雷看来,两地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分工协作具有广阔空间,而宁波有着较为发达的制造业和港口物流产业,对工业机器人和物流机器人的需求较大,也可以合力拓展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
眼下,杭州已将培育未来产业提升至空前的高度,优先推动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五大风口潜力产业快速成长,推动创新资源向未来产业集聚。
不久前,杭州市政府发布《杭州市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引育优质项目、企业投资增产、融链集聚发展、打造优质应用场景和示范应用高地等方面重点支持,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比如,推动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技术攻关;建设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平台,力争三年内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等。
在冯雷看来,杭州还要加强与国内其他城市和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在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标准、性能评估标准等方面,争取更多话语权,以规范本地企业的生产和市场竞争,同时提高杭州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