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晓璐
1月11日,“第二十九届(2025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在论坛上发布《金融强国——中国之路》报告。
吴晓求表示,金融强国有两个标志,一是国际化的本币,二是高度开放的资本市场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金融强国的实现路径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其中,市场化是金融强国形成的历史起点。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提升市场供需力量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化手段,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市场主体的活力。
法治化是金融强国形成的制度基石。构建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健全法律监管机制,确保市场规则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为金融强国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
国际化是实现金融强国的核心路径。增强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自由化、国际化的本币,以及高度开放的资本市场的形成,是金融强国两个最重要的标志。鼓励本土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逐步放宽外资准入,打造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交易中心和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此外,吴晓求表示,强大的中央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保证,作为金融体系的中枢,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通过提供流动性、稳定支付结算系统,并在必要时作为最后的贷款来源,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健与金融体系的韧性。
谈及监管体系变革,吴晓求表示,2008年以来,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并重的“双峰监管”模式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各主要经济体的金融监管改革重点。“双峰监管”体制基于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双目标,从监管框架的结构设计入手,力求避免监管冲突。吴晓求认为,未来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和发展方向应该是健全宏微观审慎监管框架、完善行为监管、强化透明度监管、创新政策流动性支持。
“金融强国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蓬勃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制和强大的国家软实力作为支撑。”吴晓求表示,只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路径,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中国就能够在预期的未来实现金融强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