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山纵横、河道蜿蜒的地理图像中,一条细若游丝的线条将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与中原连在一起,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以下简称“新华医院”)的医生们如同一枚闪光的银针,扎进了这座山崖间的“一线”县城,织就“组团式”医疗帮扶的锦缎华章。
从无到有,帮助空白学科快速成长;由弱到强,推动薄弱学科做大做强;倚强扶弱,促进学科融合发展提速;由点及面,带动医院学科全面发展。上海援滇力量赋能,推动盐津县人民医院走出学科发展的“盐津模式”。
“带技术”促进融合成长
傍晚6点,天空渐渐暗沉,一辆小车急速行驶在大山之间,一边是壁立的陡峭山崖,另一边是汹涌的百里关河。上海援滇医生朱晋必须尽快赶到130里外的病人所在医院,抢救一条鲜活的生命。对他来说,这是2023年平凡却不平常的又一次出诊。
盐津地处峡谷之间,县城建筑依山而立,顺关河延伸。河谷两侧最窄处只有30米,最宽处也仅仅300米,盐津县因此被称为“中国最窄县城”。2022年7月,朱晋初次来到盐津。这位新华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同时是中组部“组团式”帮扶援盐医疗队队长。作为挂职盐津县人民医院的党委副书记、院长,朱晋与同事们携手奋战。医疗队如同一枚银针,深深扎进了这座“一线”县城。
“得知病人突发脑出血的消息时,时间非常紧迫,瞳孔已经放大,即使晚半个小时,就很可能赶不及救助。”朱晋回忆起那个争分夺秒的晚上,“驱车赶路的同时,我与病人所在医院的医生远程沟通,指导术前操作。”短短一个小时,朱晋就赶到了医院,经过救治让病人转危为安。
救治急诊患者,需要各科室之间默契配合、精准执行,直接考验医院多学科团队迅速反应、高效急救的水准。以往,盐津县人民医院存在人才短缺、科室薄弱等难题,尤其是神经外科技术力量薄弱。为了破解难题,新华医院先后派遣多批次专家进行帮扶,推动神经外科实现独立运行。现在,该科手术量超200台次,较受帮扶前增长近8倍,开展了脑血管造影、颈内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新技术,其中多项技术填补了县内医院的空白。
2024年,盐津县人民医院挂牌成立神经疾病防治中心,整合关联学科,推动神经内外科的融合发展。“过去,有一些科室协同配合比较薄弱,整合资源优化利用不足。中心成立后,不仅融合了多个科室,还建立了紧密协作机制。”院党委书记吴昌平表示,在医疗队的带教下,本院医生快速成长。12月7日,中心进一步升级为“Plus版”——神经精神疾病防治中心,以神经内外科协同带动精神科的发展。新标识的背景是盐津县地图,图案上层是大脑图形,中间蛇杖象征医学,下方如同鸟翼展开,呵护病患的神经系统健康。
随着多学科联合建设模式的发展,融合的示范带动效应正在释放。医疗队成员来自神经外科、儿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等领域,结合当地需求,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据悉,消化胃肠疾病防治中心正在建设中。未来还将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逐步向肿瘤、胸外科等方向拓展。“边成长边融合,边融合边成长。”朱晋说。
做加法建造“白玉兰楼”
沿着河谷公路逆流向上,绕过一片山峦,眼前豁然开朗——距离盐津老县城约10公里的水田新区,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2024年12月16日起,盐津县人民医院水田新院全面运行。
为了让新院区尽快建成启用,医院设立“水田专班”,现场办公统筹建设。“每天都有新感觉、新变化。”朱晋透露。盐津县人民医院的老院区建于1943年,设施设备老化、业务用房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凸显,限制了业务开展和科研教学。在“老城做减法、新区做加法”的统筹布局下,水田新院区的建设项目被摆上当地发展的突出位置。在沪滇协作支持下,新院区加速建设。
新院区按照三级医院建设标准打造,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从空中俯瞰,新院区楼宇群立,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传染病楼和科研综合楼等有序排开。功能区布局合理,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科研综合楼被命名为“白玉兰楼”。门诊楼中间区域原本有个露天天井,后来加装了盖顶,成为公共休息区。门诊大厅入口处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与信息化系统、慢病管理、医共体建设、乡镇医院、村卫生院医疗等实现融通,打通便民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住院楼的病房里,崭新的床、柜,静待使用,围帘选用粉红色,平添温暖气息。
“这里有320排联影CT、1.5T核磁共振、复合手术室、检验化验流水线等先进设施。在改善硬件的同时,医院引进上海和昆明的省级专家资源,通过线下专家授课、业务学习、手术带教,以及线上云平台授课等,实现教学相长。”据朱晋介绍,新院区床位数增长近一倍,是集医疗、急救、教学、康复、预防、健康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医院,“盐津人民将享受到更加全面、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加快优势学科形成“零的突破”
近两年,新华医院先后安排9名专家来到盐津,开展“组团式”帮扶工作,助推县人民医院的学科建设、制度规范、人才培养、信息化、慢病管理等多维提升——一批云南当地医生熟练掌握新技术,县医院第一作者SCI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16名医生到上海进行了半年期培训,建设了沪滇协作上海医疗专家工作站。
帮扶工作中,医疗队成员经历了角色转换,更多参与到协同、决策、管理等工作中,共同推动医院的人才、科室和体系发展。2023年,盐津县人民医院以省内第二名的成绩顺利通过提质达标项目验收,儿科完成云南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的建设,神经内科、骨科、产科等学科创建成为昭通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很快,县人民医院将再次派出2名医生、3名护士前往新华医院进修学习。“作为东西部协作的桥梁,我们不仅要帮助当地医护掌握技术,还希望能够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朱晋看来,想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核心点还在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雨夜,朱晋聊起了对口帮扶工作的点点滴滴。“随着区域特色优势医疗学科和中心的逐步建成,为更广阔区域的病患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他希望,未来能够打造“双50医疗服务圈”,将覆盖人口从30万提升到150万人。搬到新院区后,帮扶团队所有人都坚信“未来会很好”。“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我们所做的努力都是向前进。”朱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