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海国资在创投基金领域再次行动——上海国际集团在沪发起设立目标规模60至80亿元的上海科创三期基金,上海科创基金管理规模由此将超过200亿元。
就在前一天,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公开发布了投资策略,这只规模100亿元的母基金近期将正式启动子基金公开遴选。接下来,上海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版本也计划启动。
2025年伊始,上海国资就在基金领域动作频频。真金白银之下,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心,显而易见。
规模背后的精准
据清科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上半年底,在私募股权创投市场,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机构的出资金额占到行业的八成。前三季度,国资背景投资机构的投资金额超2000亿元,大约是行业的一半。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国资正在成为创投市场的重要力量。上海作为国企重镇,当然不会缺席。
截至2024年三季度,上海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发起设立和管理基金已有300多只,总认缴金额超过6000亿元。《2024年上海市私募股权创投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8月底,上海市在2024年新增引导基金、母基金规模超过900亿元,新增规模位列全国第一。
这些新基金的指向性也非常明确,就是吸引带动更多社会资本,精准投向真正的硬科技,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此前引发业界广泛关注的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近日通过市场遴选出首批9只子基金,拟募集规模172亿元,母基金共出资36.5亿元,实现了4.71倍放大效应。
观察这9只子基金,不难发现其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领域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有的擅长早期投资,中科创星背靠中科院,具有科研院所的资源。有的手握产业资源,中芯聚源身后是集成电路产业链长企业中芯国际,礼来亚洲前身是礼来药业的亚洲投资部门。有的具有国际视野,蓝驰创投和启明创投都已深耕国际创投市场多年。在国资帮助下,更多的科创企业将得到这些社会资本的关注和投入。
成立多年的上海科创基金也已经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数字化及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环保新能源等产业链形成了一批子基金及项目集群。通过这批集群,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超过400家企业获得了投资,累计投资金额约226亿元。同时,上海科创基金还直接投资了曦智科技、上海兆芯、清陶能源等科创细分领域的优质企业。
国资的精准发力,也被创投市场的“老法师”们看在眼里。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如此形容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模式:“这不仅仅是GP(普通合伙人)与LP(有限合伙人)之间的合作,更是推动上海乃至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中国创新企业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精准背后的改革
在上海国资创投圈,现在流行一个词组——科创信号源捕捉。也就是说,现在的国资基金,需要从源头更早发现、更早投资那些优秀的科创企业。
但投资源头早期的科创企业,意味着高风险。无数的信号源,真正能发射向天空的只有少数几个。
所以,一直以来,创投项目的高风险,和国资稳健保值的要求,是有天然矛盾的。这样的矛盾转化在行为上,就会出现“不敢投”“不愿投”。
但这样的矛盾,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已成为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上海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出更多真正的硬科技企业,传统的银行信贷模式已经不够用,必须要加大创投市场的力量。鉴于国资基金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力之一,给国资基金松绑,势在必行。
不久前,上海市国资委联合市委金融办共同印发了《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考核评价及尽职免责试行办法》。
根据这一《办法》,有五种情形适用尽职免责,包括落实重大战略项目、处于技术研发阶段的项目、承担备选技术路线的项目,以及由于政策环境、技术规则变化或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出现风险或损失,在满足尽职免责条件的情况下,原则上可适用尽职免责。
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国资基金的“耐心资本”属性,《办法》还将管理人的年度考核与基金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有机结合,针对基金投资期、退出期、延长期的特点,明确应结合基金所处运营阶段合理确定评价指标及权重。
“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文件里那些可操作、可执行的细则,市场很期待具体的落地。”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科创金融融合发展中心主任蒋展认为,这一考核制度未来将深刻地影响中国创投生态。国资基金敢投了,市场的活水无疑将大大增加。
市场可能不会等待太久。不久前,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已经提出,公司内部要积极探索与创新发展实践相适应的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形成良好的容错导向,对适用尽职免责机制的人员大胆进行评优选优、奖励晋升,鼓励员工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形成“为负责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的整体氛围。
显然,形成这样氛围的国资基金越多,上海科创企业的发展之路也就会越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