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总值5年迈上了两个万亿元级的台阶;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四大万亿级的产业集群;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西部陆海新通道线路辐射全球126个国家(地区)的548个港口……在1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的“成绩单”如此介绍道。
五年来,成渝地区在经济总量、产业体系、创新布局和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经济总量看,五年前,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不足6.3万亿元,2024年预计增长到8.6万亿元,五年迈上了两个万亿元级的台阶,占全国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从产业体系看,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四大万亿级的产业集群,汽车产量、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的1/1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培育,巴蜀文化走廊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高。
在创新布局方面,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西部科学城在重庆和成都两地正式挂牌,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重组形成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在协同创新方面,川渝创新合作计划深入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线运行,12个高新区建立了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两省市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余台(套)。
值得一提的是,“川渝造”正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表示,近年来,川渝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在产业配套、平台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
电子信息产业是川渝创新实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两省市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加快补链强链,成渝地区一跃成为全球前十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目前,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都出自川渝。
汽车制造也是两省市携手打造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川渝汇聚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超2000家,全国每七台汽车有一台产自川渝、超过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乘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东风,成渝地区以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等为契机,协同打造要素集群,完善产业链条,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众多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落户川渝,两省市工业互联网标识累计注册量、解析量均突破380亿个(次)。同时,川渝还瞄准新赛道、新领域加强协作,合力培育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
“当前,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进入纵深推进的新阶段。”陈亚军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川渝两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加快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