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杜雨萌
1月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2020年1月份,第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同年10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表示,五年来,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从经济总量看,五年前,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不足6.3万亿元,2024年预计增长到8.6万亿元,五年迈上了两个万亿元级的台阶,占全国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从产业体系看,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四大万亿级的产业集群,汽车产量、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的1/10以上。
陈亚军称,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展总结评估,推动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同时,将结合国家“十五五”规划编制,适时启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十五五”实施方案起草工作,谋划一批战略任务、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全力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再上新台阶。
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据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介绍,近年来,川渝两地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在产业配套、平台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川渝造”成为中国制造响当当的名片。
从电子信息产业来看,近年来,两省市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加快补链强链,成渝地区一跃成为全球前十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目前,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都出自川渝。从汽车制造产业来看,重庆在整车制造方面优势明显,四川在动力电池和清洁能源配套方面竞争力较强,双方共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以建设“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作为牵引,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已汇聚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超2000家,全国每七台汽车有一台产自川渝、超过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共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核技术应用等未来产业,为提升成渝地区的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全局份量提供有力支撑。”李文清说。
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俊杰表示,下一步,双方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为新的起点,聚焦交通、产业、科技、金融和公共服务五大共建领域,加快成渝直联直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跨区域建圈强链,推进科创资源共享共用,共促金融改革措施同等适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增强两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双核辐射力、带动力,为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