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上海聚焦影视创制、艺术品交易、电竞、演艺、网络文化、创意设计、旅游、体育等八大产业,提出加快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全球电竞之都、亚洲演艺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产业高地、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如何做强八大产业,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思想汇”栏目推出“文化产业大家谈”,以“做强八大产业,实现聚变跃升”为主题,邀请学界、业界专家共同探讨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交流实践感悟与思考。
演艺和电影是上海这座城市历史基因中的姊妹花,近代以来几乎代表着中国乃至远东文化的辉煌。“东方百老汇”的美誉,就是指上海发达的演艺产业。
全球国际大都市发展历程表明,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和根基,是提升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软实力的核心要素。2023年上海全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45000多场,观众接近200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过33亿元;专业剧场与演艺新空间发展迅速,集聚效应不断强化,“演艺大世界”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创作能力显著提升,跨界创新持续推进,驻演和巡演多线并进;首演、首秀、首发持续引领;观众满意度、认同感较高,消费社群化趋势明显;演艺节展平台快速增加,交流发展渠道逐渐拓宽;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展,文化资本要素渐趋丰富。
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是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中心环节之一。相比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上海与国际最高水平还存在不少差距,在诸多要素领域需要更加有效地进行顶层设计、政策供给。
人力资源是演艺之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与国际上高水平演艺之都相比,上海演艺人才总体数量不足、知名艺术家明显偏少,特别是知名导演、编剧、制作人屈指可数。
要加大高层次人才支持力度,着力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艺术家,加大导演、编剧、剧场运营、产业经营等重点领域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育,创新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少海外艺术名家和外籍艺术家生活工作在上海,如何吸引他们更好地为上海创作更多的艺术作品、参与演艺产品的管理经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时,上海的演艺机构、演艺主体偏少,不够多元。只有培育更多优秀的演艺市场主体,壮大演艺产业的规模和能级,才能留住更多的青年后备人才,让他们的成长有更加肥沃的土壤。
基础设施是演艺之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海文化设施特别是专业剧场建设和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演艺新空间的发展,在全国也起到了示范作用。但是,对照亚洲演艺之都的高能级发展要求,上海在演艺基础设施上,还需要进行系统谋划,持续优化演艺设施的布局。
比如剧院总量上,伦敦共有241家剧院,11万个座位,其中西区共有73家剧院;纽约剧场总量300家左右;上海不及伦敦、纽约的三分之一。内伦敦剧院中超过800座以上的剧院53家,超过1100座的有28家,超过1500座的有15家;百老汇大型剧场近60家;而上海大中型剧场数量不足,且分布不集中。当下,随着商业模式的转型,上海中心城区商业空间面临第二次转型,应该抓住这次机遇,整体规划和调整上海剧场的数量、提升质量,同时注重剧场的数字化转型,推进人工智能的应用。
文化政策是演艺之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前,上海演艺之都发展进入关键也是瓶颈阶段,需要改革创新的推动,需要更为创新的政策补给。在院团改革、财政资助、税费重构等诸多领域都有文章可做。
比如上海的院团、剧院大致分为国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几类,这种划分并不能有效地应对市场竞争。伦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伦敦241家剧院中,分为商业剧院、非营利剧院和边缘剧院三类,西区剧院中有42家商业剧院。商业剧院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完全按照市场来运营,正是这42家商业剧院撑起了伦敦西区演艺商业帝国。在纽约和伦敦,只有非营利剧院才能得到政府基金的资助。上海可以尝试商业剧院、商业院团的改革模式的试点,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打造出在世界市场版图上参与竞争的演艺主体,创造出更多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驻场演出是演艺之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世界经验表明,演艺之都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驻场演出能级的高低。上海在驻场演出方面已经有成功的先例,《时空之旅》2005年9月到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前,演出5354场,观众525万人次,票房6.5亿元;《不眠之夜》2016年12月至2024年4月,演出1900场,观众58万人次,票房4.9亿元。上海驻场演出的发展空间巨大,应该而且一定能有所作为。驻场演出理应成为亚洲演艺之都的重要品牌,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谋划、引导和培育。
观众拓展是演艺之都高质量发展的重点。2023年上海演出市场观众近2000万人次,但是专业剧场的演出数量、观众人数、票房收入占比不高。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剧场每年观众都在2000万人次左右,百老汇三分之二是游客,西区观众四分之一是游客,三成观众来自国外。上海有着其他国际大都市难以比肩的常住人口和巨大的旅游人口,在文旅融合方面,观众拓展有着巨大的潜力。
此外,上海必须成为国际演艺消费的中心。为实现这一愿景,要贯彻“文化+”“+文化”战略,积极推动跨界融合,培育和孕育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演艺产品和演艺新业态。
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中国国情、上海实际,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着力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发扬、上海三大文化的弘扬,激励创作、鼓励演出、繁荣市场,推动演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向世界呈现中国元素、讲述中国故事,为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强大支撑。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高校智库—世界城市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