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是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的重要举措,而这离不开组织体系建设这一“基石”。
1月7日,第一财经获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下称“上海金融监管局”)印发了《关于加强上海金融业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鼓励积极推进“1+N+X”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建设。
什么是“1+N+X”?《通知》称,“1”是指设立绿色金融专职部门。“N”是指培育若干主要从事绿色金融业务的专业化绿色金融分支机构,包括由监管部门认定(下称“绿色分支机构”)、其他政府部门认定或银行保险机构自主确定等(下称“绿色特色分支机构”);“X”则是指创建一批绿色低碳网点。
《通知》明确了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目标:未来5年,努力在上海培育建设20家绿色分支机构、30家绿色特色分支机构,推进绿色低碳网点建设,绿色信贷余额、占比逐年增加,绿色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为全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事实上,在业内,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被视为让上海绿色金融在发展的快车道稳步前行的重要“砝码”。2024年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中就要求培育绿色金融认证机构,鼓励实施绿色金融认证。2024年年底,由上海市委金融办指导,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60人论坛联合编制的《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发展研究报告》课题成果(下称《报告》)也将强化绿色金融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推动上海成为国际领先绿色金融中心的建议维度之一。
当然,绿色金融组织体系的建设目的并非“为了有而有”,而是需要持续为加强金融业绿色转型及服务“绿色中国”助力。因此,此次《通知》从持续管理角度,也强调了绿色金融组织体系“专项机制、专项扶持、专项改造”三方面要求。具体来说,一是鼓励金融机构由绿色金融专职部门或牵头管理部门拟定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等;二是要求各金融机构在专享资源、专项考核、专属产品等方面给予绿色分支机构优先保障;三是要求各金融机构分期分批推进分支机构绿色改造。在逐步实现分支机构运营碳中和的基础上,最终实现机构整体运营碳中和。
另外,从监管支持举措来看,《通知》亦明确从考核机制、后督管理、行业标准、交流机制四方面进一步完善,将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情况纳入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监管评级等工作;对绿色分支机构建立复核评价与跟踪督导机制;要求机构加强自身绿色运营,支持推动绿色网点运营标准制定;并要求建立内外部工作报告和交流机制。
上海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全方位构建金融支持服务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强化金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低碳发展,助力加快打造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近年来,上海在绿色金融枢纽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构建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绿色金融体系。上述报告显示,2021年10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如《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为绿色金融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战略方向与业务指引。此外,上海还加快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发展日趋成熟,多家金融机构在2024年正式生效的《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指导下落地转型贷款,碳远期、碳质押融资等碳金融产品创新可圈可点,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上海的绿色金融“首单”不断。例如,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推出全国首单绿色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成功签发首张“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示范条款”保单,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成功落地上海市水上运输业首笔转型金融贷款。
另外,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已于2024年正式上线。据媒体报道,截至2024年12月25日,该平台累计接入银行、融资租赁、基金等金融机构44家,上架73个金融产品。累计申报绿色项目263个,其中169个项目已通过平台绿色认证,绿色项目库服务项目类别涉及太阳能发电、清洁能源建设、污染物处理等产业类别,实现融资约171.3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