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1-06 22:08:40 股吧网页版
中国冰雪旅游收入有望超6300亿 如何持续激发消费活力?
来源:南方都市报

  从去年的网红城市哈尔滨到今年刘亦菲打卡冰雪黄玫瑰,冰雪旅游热度持续加温。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5)》显示,在当前经济消费形势下,冰雪热并未退却,反而愈发炽热,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强劲动力。2024-2025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收入有望突破6300亿元大关。

  借着冰雪旅游强劲的东风,冰雪装备器材市场也迎来井喷式发展,从2015年不到50亿元一路飙升至2023年的220亿元,企业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关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据最新预测,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40亿元。同时,冰雪旅游与文化、科技、工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冰雪文化活动、冰雪科技产品、冰雪主题影视作品等新业态,为相关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增长动力,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

  “我们不仅实现了‘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伟大愿景,还构建了一个覆盖5亿人次、价值6000亿元的庞大冰雪旅游市场。”1月5日,2025年冰雪旅游发展大会在冰城哈尔滨召开,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大会上如是说。冰雪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正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与机遇。

图片

  1月5日,2025年冰雪旅游发展大会在冰城哈尔滨召开,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发言。

  2024—2025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收入有望超过6300亿

  回顾了人们对冰雪态度的历史变迁,戴斌表示,曾经漫长的冬季与冰天雪地被视为生活的障碍,而今,冰雪旅游却成为了人们向往高品质生活的标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视野的拓展,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短道滑冰、等运动项目进入人们眼帘,温泉度假、冰雪乐园、极地观光等成为令人向往的休闲生活。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更是让冰雪运动走进了千家万户,激发了全民对冰雪的热情。

  一组数据展示了冰雪旅游在我国的收入增长曲线:2016-2017冰雪季,全国接待冰雪游客1.7亿人次,实现冰雪旅游收入2700亿元。2021-2022冰雪季冰雪旅游市场规模达到了3.44亿人次和4740亿元,2023-2024冰雪季为4.3亿人次和5247亿元。

  报告预测,新冰雪季,游客冰雪旅游出游热情高涨,在政策红利、需求释放和供给创新等因素激励下,2024-2025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达到5.2亿人次,旅游收入有望超过6300亿元。

  此外,冰雪旅游的内容与形式日益丰富多元,从高山滑雪到温泉度假,从冰雪乐园到极地观光,各种形式的冰雪旅游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71.2%的受访者期待在2024-2025冰雪季体验冰雪休闲旅游,53.4%的游客计划增加冰雪休闲旅游的频率,45.5%的游客希望进行远距离的冰雪旅行,64.2%的游客将在本冰雪季保持或增加支出,这些数字均创下了历史新高。

图片

  2025年1月5日,游客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百里荒滑雪场体验滑雪。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挖掘冰雪特色文旅资源,完善冰雪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释放冰雪经济动能,推动“冷”资源焕发“热”活力,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新华社发

  冰雪装备器材市场规模将达到 240 亿元,冰雪旅游推动“冷资源”成为“热经济

  “自哈尔滨现象引发广泛关注以来,‘冰雪热’实际上从未消退。”朱林强如是说道。作为浙江省桐乡市一家专注于滑雪服生产的公司负责人,他透露,2024年度单滑雪服一项产品就实现了超过7万套的销售量,其中最受欢迎的款式更是售出了4万余套。销售高峰期预计将持续到今年2月份,整个年度的销售额有望突破7亿元大关。

  即便在广州这样远离传统冰雪区域的城市,也成为了冰雪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节点之一。广东钜保运动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滑雪镜的企业,其总经理梁传庆指出,在北京冬奥会前后五年间,公司业绩呈现出持续上扬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30%之间。2023年,该公司的滑雪镜销售额达到了约8000万元人民币,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预计将攀升至1.1亿元左右。

  乘着这股冰雪热潮的快车,不少地方敏锐地捕捉到了机遇,积极投身于冰雪装备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之中。据不完全统计,2018-2024年我国冰雪旅游领域重资产项目投资累计达到13157亿元。张家口、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松原等城市建成投产了较大规模的冰雪装备产业园,培育了创新力强的冰雪旅游器材与装备生产商。

  天眼查上月的数据也指出,目前与冰雪运动相关的企业已接近1.3万家,去年前11个月新增了2009家,显示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从区域分布来看,河北省、山东省、北京市位于前列,广东省和黑龙江省紧随其后。中国冰雪装备相关产业处于在业、存续状态的企业有9.3万余家,去年前11个月新增注册2757家,其中广东省拥有约2.3万的相关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

  察时局注意到,我国已经形成15个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涵盖了从竞技竞赛到旅游休闲项目的场地建设、造雪制冰设备、配套器材、个人装备的研发制造和维修保养的全产业链,冰雪装备销售收入从2015年不到50亿元增长到2023年220亿元。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 年中国冰雪装备器材市场规模将达到 240 亿元。

  政策也为冰雪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4〕49号)中明确指出,旨在推动包括冰雪运动、文化、装备以及旅游业在内的全产业链条的全面发展。文件设定了到2027年实现冰雪经济总规模1.2万亿元,至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1.5万亿元的目标。

  据戴斌观察,2024年,冰雪旅游领域展现出了强劲的投资活力,重点投资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换代、运营管理优化以及科技创新等。随着冰雪运动的大众化进程,冰雪装备投资的技术研发、科技投入和装备制造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在冰雪旅游服务方面,投资更加注重提升服务的精细化和个性化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技术、智能装备、新材料、无人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应用在冰雪场景的广泛应用,为游客带来更好的冰雪体验。政商合作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冰雪新场景和旅游新业态,如哈尔滨的“冰世界、雪天下”“尔滨X波司登”、乌鲁木齐的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阿勒泰的“人类滑雪起源地”、浙江的云上草原一站式滑雪服务等创新案例。

图片

  2025年1月5日,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玩冰滑梯。当日,第41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幕。 新华社发

  冰雪旅游发展策略:推动全民参与,促进四季旅游转型

  戴斌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冰雪旅游发展的策略与建议。他认为,应规划并实施冰雪旅游倍增计划,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稳定预期、提振信心为目标,确保冰雪旅游市场规模的稳定增长。具体而言,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实现全国一半人口,即7亿-8亿人参与到冰雪运动、冰雪休闲和冰雪旅游中来,不断强化旅游休闲对冰雪经济的贡献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戴斌建议加强冰雪旅游专项统计和数据监测,促进冰雪经济与文化、科技、旅游、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同时,推动冰雪设备的国产化,打造个人装备“国潮”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冰雪日,创新开展各类冰雪节事活动,以丰富冰雪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市场吸引力。

  在推动冰雪旅游强国建设方面,戴斌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冰雪旅游专项规划,明确其在国家旅游强国、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建设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和休闲街区,以及世界级、国家级旅游线路,推动旅游目的地从单一的冬季旅游向四季旅游转变,实现全年无淡季的旅游模式。

  为了保证冰雪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戴斌建议定期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和消费行为分析,收集一线从业者和社区居民的反馈,形成广泛的共识和社会合力。同时,加强对重点区域、企业和从业群体的市场监管,特别是针对游客反映强烈的“价格欺诈”“大数据杀熟”“强制交易”“诱导消费”“以次充好”等问题进行严格监管,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

  此外,戴斌认为,政府可以通过“网红出圈”“花式宠客”等创意营销手段吸引游客,对出现的舆情事件做出迅速反应,同时利用地方立法资源和执法体系,夯实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法律法规基础,为冰雪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冰雪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与机遇。”戴斌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