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月3日电 回首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眺望2025年中国经济大势,过去这一年,锚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新成果。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中宏观察家、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戴稳胜接受本网专访时指出,新质生产力,作为融合了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先进技术的生产力形态,不仅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最新趋势,更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中国经济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科创引领培养新质生产力,成为挑战中寻求突破的唯一正确道路。目前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而2025年中国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新质生产力取得累累硕果。经过数年的努力,新质生产力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和重要进展。从国家战略层面的布局,到地方政府的积极实践,再到企业的创新探索,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态势。据2024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我国经济中新质生产力发展已取得了累累硕果。
以数字经济为例,2023年末,全国共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91.6万个,从业人员3615.9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84485.0亿元。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更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传统产业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智能化、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3年末,全国从事新能源汽车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达到0.32万个,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3.3%。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央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战略定力。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中央政府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心,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战略定力,不仅为中国经济应对外部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面对困难,坚定不移坚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的一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尚需稳固,地缘政治环境日趋复杂,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从国内环境来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诸多挑战。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更加凸显了坚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时,还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积极开拓新天地。要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时,还要加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进一步巩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三是为了鼓励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同时,还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形成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破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还要加强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同时,还要加强对创新项目的支持和管理,提高创新资源配置的效率。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与竞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机遇。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我们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同时,还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总之,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和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