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相关监管政策陆续出台,以及投资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披露自身ESG信息。在此过程中,我们关注到不少企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ESG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金名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金名认为,ESG信息披露是企业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遵循真实性、相关性和透明性原则,全面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实践,才能提升ESG信披质量,避免出现泡沫化发展。
避免披露形式“一刀切”
2024年,《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出台,加速引导企业披露ESG信息。
“许多上市公司有披露ESG信息的意愿,但对信息披露工作的理解不足,以为必须编制独立报告,从而担心成本问题,迟迟未能开展。这实际上是对ESG信息披露的一种误解。”金名表示,独立报告披露不是ESG信息披露的唯一形式,“一刀切”只会降低披露效率,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例如,港交所明确,上市公司ESG信息既可以在其年报中披露,也可以编制成一份独立报告进行披露。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委员会(ISSB)则推动将ESG信息与财务报表合并披露,以提升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沪深北交易所2024年出台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要求,强制披露ESG信息的企业应披露独立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对于非强制披露ESG信息的企业,则鼓励其参照执行。同时,对于非强制披露ESG信息的企业,可在年报中披露相关信息,以满足基本披露要求。“企业应摒弃单一披露形式的思维定式,灵活应对,先从基础信息披露入手,再逐步拓展披露的覆盖面和深度,最终实现全面、系统的高质量披露。”金名表示。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存在将ESG信披当成公式化作业的行为,导致信息相关性与重要性不足,从而使披露内容空洞。“例如,高污染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侧重的议题必然存在差异,投资者对高能耗企业碳排放数据的需求高于其他行业。如果只是依赖模板化的披露方式,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性,就会导致信息披露失去焦点。”金名认为,披露无关或低相关度的信息不仅会削弱报告的实用性,还会模糊企业运营特点,显著影响投资者及其他用户获取关键信息。
充分把握合规原则
信息披露是公众公司将有关信息向利益相关方公开的行为,不仅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也是企业与投资者、监管机构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核心工具。作为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ESG信披同样要注重合规原则。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把ESG信披当成宣传企业形象的工具,掺和误导性陈述。”金名举例道,在ESG信披实践中,部分企业选择性披露数据,过度强调亮点和成就,刻意回避风险和挑战。有的企业甚至通过“漂绿”的表述误导市场和利益相关方,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
证监会上市司相关负责人2024年4月公开表示:“对于多数上市公司而言,可持续发展报告并不是强制披露的,但不代表可以随意披露。公司不能将公告作为‘广告’,把ESG披露作为品牌营销的手段,借由ESG的‘外衣’过度包装,提供不准确的信息误导投资者。”
对于时间要求与渠道要求的准确把握同样是ESG信披合规的关键。在ESG信息披露时间上,沪深北交易所要求,强制披露企业需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且不得早于年度报告的发布时间;港交所要求,上市公司需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5个月内披露ESG报告;ISSB提出,ESG信息应与财务信息同步披露。“遵守披露时间要求是ESG信披的重要基础,延迟披露或提前披露均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延迟披露可能削弱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提前披露可能引发内幕交易或信息泄露的风险,损害资本市场的信息公平性。”金名表示。
在信披渠道方面,沪深北交易所和港交所均要求,企业通过交易所公告系统和企业官方网站同步发布ESG报告,以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如果企业未能按照要求披露ESG信息,提前在非公开平台或小范围内发布信息,这不仅会带来内幕交易或利益输送风险,还会破坏市场信息的公平性。如果企业在多个平台分散披露ESG信息,则会导致市场参与者难以系统全面地了解企业的ESG表现,同时带来信披违规的风险。”金名说。
正确理解ESG信披本质
“企业应该正确认识信息披露与实践的关系,不要让ESG工作的重心发生偏离。”在金名看来,高质量的ESG信息披露一定来源于高质量的ESG实践,“ESG信息是企业实际运营成果的真实反映,而不能改变企业的实际财务绩效”。
他表示,有些机构通过对比ESG信息披露率、市值、用工规模等指标,得出“发布ESG报告企业相关水平好于未发布企业”的结论,这实际上混淆了因果关系,忽视了报告形式与企业实践的本质关系,“高质量的ESG报告一定是‘干出来’的,而非‘写出来’的”。
此外,部分企业错误理解ESG信息披露与企业ESG评级的关系,导致工作重心偏移,忽视了企业实际ESG表现。“随着ESG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核心议题之一,许多企业将ESG评级结果作为ESG信披工作的最终目标。部分企业认为,只要在ESG报告上下功夫,就能直接提升ESG评级。”金名认为,这种想法不仅过于片面,还误解了ESG评级机构的评级逻辑。
据了解,ESG评级机构的数据来源广泛,除ESG报告外,还包括年度财务报告、监管记录、行业数据库、第三方数据和媒体报道等。国际主流评级机构如MSCI、Sustainalytics,国内评级机构如WindESG、商道融绿,均通过行业基准和外部数据库验证企业表现,全面评估企业实际运营能力。“如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大健云仓,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润迈德、沛嘉医疗,虽未发布独立的ESG报告,但凭借扎实的ESG实践和灵活充分的披露方式,仍获得了良好的ESG评级。”金名表示,这充分说明ESG评级并非单纯依赖披露形式或篇幅长短,而是基于对企业实际运营表现的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