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国新办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各方高度关注中国经济运行态势,从月度数据和高频数据看,我国近期经济运行有哪些新动向新趋势?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如何?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如何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重点从哪些方面发力新一年宏观经济政策?就前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发布会现场每经记者周逸斐摄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袁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一步表示,从近期的月度数据和高频指标看,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加快落地见效,特别是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后,市场预期有效提振,经济运行明显回升。
一是发展向好势头增强。工业增长加快,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上月快0.1个百分点。服务业较快增长,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1%。企业预期有所改善,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连续3个月保持扩张态势。
二是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产业加快转型升级,11月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8%、7.6%,均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新产品增速较快,11月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9.3%、51.1%。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截至11月末风电、光伏装机合计达13.1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的40.5%。
三是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198万人,同比多增18万人。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补齐,“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煤电油气供应保障有力。
袁达表示,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既要兼顾需要与可能,也要做好与中长期规划衔接,充分体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需要。
他介绍了今年目标制定过程中的一些考虑因素,一是有困难挑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今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不少新的困难和挑战;二是有积极因素,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将有效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有调控能力,去年出台政策的效应将持续显现,今年宏观政策还有充足的空间,加上宏观调控的手段和经验更加丰富,可以为实现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增强政策一致性,加快政策传导落地,更快更充分地释放政策效能。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二是推进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制定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推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
三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着力稳外贸、稳外资。四是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积极化解一些行业供大于求的阶段性矛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力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新兴产业。
五是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更大力度稳就业、促增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公共服务优质供给,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政策。六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继续提振资本市场,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持续强化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和数据等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电力市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5年新旧动能转换还将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按照这一部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定会在2024年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更长足的进步。
第一,更加坚持因地制宜。支持各地立足战略定位、结合禀赋优势,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路子。“比如,在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中,通过发展新型储能、绿电制氢、开发绿氢衍生品等延长产业链条,就是很好的选择。”
第二,更加坚持融合发展。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比如,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还比如,支持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技术应用,建设零碳园区、零碳社区、零碳乡村。
第三,更加坚持深化改革。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比如,优化市场注册、交易机制、计量结算等制度安排,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电力市场,为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等新业态提供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要更加注意防范一哄而上,防范忽视和放弃传统产业,防范盲目发展导致的同质化竞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