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债市表现亮眼的一年。放眼全球,中国国债的收益几乎跑赢所有全球大类资产。长债以其高弹性的杠杆属性受到追捧,30年国债ETF首次问世后就被抢购,全年累计涨幅接近25%。
在这一背景下,被动投资的风显然已从股市吹入了债市,除了国债ETF,信用债ETF也进入视野。有业内人士认为,信用债ETF的平均久期不到3年,部分希望捕捉久期的投资者可能仍更青睐30年国债ETF。此外,尽管AAA评级的信用债资质好,但可能在流动性方面并不如利率债。不过,多位基金、理财子公司投研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利率债快速走强后,目前仍可以把握信用债价格“补涨”的机会。
长债ETF走红后信用债ETF登场
在债市乐观行情的加持下,近年来债券指数基金经历了蓬勃发展,2024年无疑是大年。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债券指数基金总规模10180亿(包含可转债ETF),突破万亿大关。从投资品种看,债券指数基金由综合债、利率债、信用债、同业存单、可转债五大券种类型组成。从运作模式看,可分为债券ETF和场外指数基金。
目前,场外指数基金占主导,而债券ETF规模较小,但发展迅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场外指数基金总规模8809亿,占比86.5%。债券ETF数量较少(仅20只),规模体量不大(总规模1371亿,占比13.5%),但相比2023年底,债券ETF规模增速70%,显著快于债券指数基金规模增速(31%)。
2024年上半年最炙手可热的品种无疑是30年国债ETF,债市乐观行情下长端利率加速下行,30年国债收益率从同年初的近3%降至如今的1.9%区间。当前,30年期国债指数基金全市场只有2只产品,且都为ETF形式运作。
ETF基金可以像股票一样在证券市场进行交易,具有高透明度、低费率、税收优势等特点,工具属性突出。相比之下,传统的指数基金主要是通过基金公司或者第三方销售平台进行申赎,价格是按照基金当日收盘后的净值来计算的。
由于流动性更好的利率债收益率快速下行,目前各界更希望把握收益率仍具“补降”潜力的信用债。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提及,信用品种行情滞后,信用利差进一步走阔,价值凸显。从2025年供求角度看,中高等级的信用债也有较好的配置价值。
在此背景下,信用债ETF也随之诞生。据悉,首批深证基准做市信用债指数ETF产品本周已经获批,随着利率债收益率大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跌入1.7%,长债已经定价了 30BP(基点)以上的降息空间,因而信用债的机遇受到关注。博时基金固定收益投资二部基金经理张磊对第一财经记者称,信用债指数基金发展空间较为广阔,存量信用债指数基金只数较少。随着中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的下降,主动管理获取超额收益的空间或更加有限,指数基金费率优势和工具属性或将更有吸引力。
近期推出的深证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的跟踪基准为深做市信用债(921128),指数样本券是深交所基准做市债券清单范围内的公司债、企业债。基准做市债券是由交易所选择,符合主体或债项评级AAA,存续规模大于15亿元(科创、绿色、民营企业等国家鼓励方向债券规模下调至10亿元),剩余期限大于3个月半年的公募公司债,不包含可转债、可交债。据悉,和普通中高等级信用债相比,基准做市债券的发行量更大,门槛更高,同时流动性更好。
事实上,海外的债券ETF在整体ETF中占据了不小的比例,但中国的占比相对较低(目前在10%左右),相比成熟市场(美国40%的债基为被动投资)有较大提升空间。
截至2024年三季度,中国全市场仅有20只债券ETF,最新规模超1300亿,相较债券指数基金占比(13.5%)偏低。张磊对记者表示,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债券ETF起步发展较晚,产品数量较少。此外,债券市场主要以银行间市场为主,交易所债券占比相对较低。
不过,他也认为,近年来,交易所债券持续扩容,为债券ETF发展提供了空间。投资者对于债券ETF的接受度也逐步提高。2024年债券ETF的规模增长显著快于债券指数基金。个人客户也在逐步认识和配置债券ETF。随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推广,以及交易所债券市场活跃度的提升,预计市场布局债券ETF的热情有望相应改善。
新年债市乐观行情仍有望延续
经历了2024年的大涨,2025年机构普遍认为债券市场趋势仍有望持续,除了利率债,中高等级信用债有较好的配置价值。
张磊对记者表示,从中长期角度来看,名义增速与资本回报下行,低通胀背景下实际利率偏高,债券收益率仍有一定下行空间。从国际比较看,国内实际利率高于大部分国家,因此国内债券利率相对偏高而非偏低。此外,工业品价格仍有下行压力、通胀处于低位。而实际利率偏高的情况下,未来名义利率需要比通胀下行的速度更快,才能够压低实际利率。
近期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转向 “适度宽松”。财政方面,强调“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超常规”的逆周期调节,政策面基调整体利多债市。
中信建投方面提及,在当前政策基调下,2025年一季度有望适时降准降息,债券收益率可能走低。
南银理财研究部负责人王强松亦对记者称,在基准情形下,2025年有2次降准、2次降息。参考过往经验,历次降息时点均出现在社融和楼市走弱时期。
降准降息的必要性也取决于CPI和PPI的走势。他分析称,2025年食品(猪价)和能源(油)对CPI支撑减弱,CPI走势取决于政策能否拉升居民需求,推动核心CPI企稳。同时,2025年PPI的转正则需要地产需求政策和新兴产业供给政策共同发力。历史上,带动PPI转正的主要行业集中在上游资源品行业。出口链相关行业的回暖虽然能在一段时间内带动PPI上行,但内需修复(尤其是地产产业链的修复)是决定PPI能否回升的关键。
多位交易员对记者提及,当前债市可能的风险在于短期上涨过快,预期和机构抢跑行为过于一致,市场波动幅度可能加大。但短期波动并不改变债市趋势,回调可能是较好的买入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