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财立方评论员徐兵
岁末年初,银行理财行业掀起了一股“自购潮”。从招银理财到兴银理财,多家理财公司纷纷自掏腰包购买旗下理财产品,这一举动不仅吸引了市场目光,更引发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事实上,银行理财公司自购旗下产品早已不是新鲜事,而此番“自购潮”在权益市场复苏背景下再次上演,背后蕴含的深意值得深究。
银行理财公司自购旗下产品,是一种向市场传递信心的行为。近年来,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银行理财逐步从“保本保收益”向“净值化管理”转型。然而,净值化转型的本质是打破刚性兑付,这让部分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信心有所动摇。在这一背景下,理财公司通过自购行为,向市场释放出对产品价值和投资前景看好的信息,意在稳定投资者情绪,提振市场信心。
从近期数据来看,权益市场整体有所修复,权益类和混合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提升。尤其是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权益市场的向好趋势愈发明显。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市场仍处于相对低位,对于理财公司而言,这正是布局的好时机。
与以往的“固定收益为王”相比,当前理财公司逐步加大了对权益类和含权类产品的投放力度。通过自购,理财公司不仅向外界展现了自身的信心,也进一步丰富了资产配置策略。然而,这一行为也提醒投资者,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波动性较高,投资需更为谨慎。
尽管理财公司纷纷加入自购行列,但其背后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这是资管新规后市场一直在强调的核心理念。在此过程中,投资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理财公司需要帮助投资者充分理解产品说明书,明确投资范围和风险等级,避免盲目追涨或盲从市场情绪。
此外,自购行为虽然能够传递信心,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毕竟,市场波动风险始终存在,投资者更需要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科学配置资产,避免因短期市场波动导致不必要的损失,真正用好理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