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态环境部积极推进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研究制定环境执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规则,加强对企业技术帮扶和政策引导,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扰,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无事不扰”,并非意味着环境监管的松懈,而是更加精准的发力。一方面,对那些突出违法问题利剑高悬,对弄虚作假、偷排偷放等恶意行为绝不姑息;另一方面,对于广大信用好、风险低的企业加强帮扶和引导。2024年以来,生态环境部门通过积极运用污染源自动监控非现场监管数据和排污许可数据库,共向1.1万余家重点排污单位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单位,推送自动监测日均值超标预警信息3.7万余条,让企业能够实时知晓自身排污状况,把违法风险扼杀在事前防范阶段。一刚一柔,尽显环境执法的力度与温度。
容错机制是“无事不扰”理念落地的生动注脚。2024年,全国共实施生态环境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案件1万余件,免罚金额高达15.5亿元。这种适度的容错,不是对污染的纵容,而是给企业改正的机会,引导其自觉守法。同时,生态环境部指导各地环境执法部门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将信用好、风险低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原则上以非现场监管为主。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各地纳入正面清单企业5万余家,对正面清单企业开展现场检查次数同比下降17%,企业得以安心谋发展。
展望2025年,环境执法的全面升级令人期待。“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告诫说理—行政处罚—监督整改”渐进式执法模式将大力推行,强化“事前积极预防、事中审慎考量、事后引导整改”全过程执法服务;继续运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发现并推送违法问题线索,建设人工智能辅助执法的应用场景,进一步研究拓展用电用能监控、工况视频监控等非现场执法手段,升级完善综合执法监管系统等。通过科技赋能,环境执法将更加精准高效,对合规企业的打扰也会越发减少。
“无事不扰”的环境执法,是积极探索执法与服务相统一、守底线和促发展相结合的体现,将为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支撑。企业全力创新实干,绿色发展活力迸发,“无事不扰”的环境执法实乃多赢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