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五个“必须统筹”的关系,既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进行系统性谋划,又直面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作出针对性部署,为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在五个“必须统筹”中,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至关重要,不仅积极回应了过去几年围绕经济增长的相关讨论,拓展和丰富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认识,对于推进当前经济工作和谋划“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增长的必要性
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经济总量的关注和讨论较多。从讨论情况看,对经济总量的关注和对经济增速的关注,实质上是一个问题,通俗地讲,就是要不要增长速度,要不要GDP。理论上,经济增长不是越快越好,但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增长是必要的,即在追求“质的有效提升”的同时必须保持“量的合理增长”。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鉴于速度和质量的关系遵循经典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逻辑,共识性的结论是,没有质量的有效提升,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而没有总量的做大,高质量发展就失去了物质技术支撑。因此,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实践上,如何权衡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天平,取决于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变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决定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重视规模的基础性作用。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看,只有持续做大经济总量,才能形成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具体的经济工作看,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增长,持续做大总量规模是实现其他经济目标的基础。对于住户部门来说,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增长能够保证就业市场的稳定,减少失业率,提高居民收入,从而增强消费能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福祉的持续改善。对于企业部门来说,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增长能够为创新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和市场需求,有利于激励企业研发和技术革新,提升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增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增长将稳步增加各级政府收入,为更好发挥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履行政府相关职能等创造条件。
增速与“十五五”战略目标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和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发展,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动态平衡。从方法论的角度,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和调控目标,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明确经济增长目标和政策导向。总体看,总需求不足仍是明年乃至“十五五”时期经济的主要矛盾,经济“易冷难热”的特征仍将存在,在平衡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天平时,要更加重视稳增长,把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增长、进一步做大总量规模作为宏观经济治理的优先目标和重点任务加以推进。
今年以来,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为此,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明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总体看,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增长被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一方面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避免大起大落,另一方面要让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为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创造条件。
面向国家“十五五”发展,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增长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承前启后期,也是统筹和引领“两个大局”深度互动的战略攻坚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一,要通过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增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2023年我国人均GDP约为1.2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约为2万至4万美元之间,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十五五”年均经济增速要达到5%左右。其二,要通过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增长,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矛盾创造空间。最重要的是稳定就业,只有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才能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充分吸纳各类劳动力,继而维护好社会大局稳定。同时,可以预期“十五五”时期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仍将进一步释放,只有做大经济总量这个分母,才能为化解这些风险提供基础性条件。其三,要通过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增长,为赢得大国竞争提供战略主动。“十五五”时期全球地缘政治或将更为复杂,大国博弈更为激烈,对于我国来说,“两个大局”将步入深度互动的关键阶段。只有高度重视并实现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增长,以中国发展红利牵引全球资源流动和配置,才能在全球大棋局中真正站稳脚跟,真正赢得战略主动。
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增长有赖于稳定和提升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展望“十五五”乃至更长时间,在我国人口和劳动力双达峰之后,经济增长需要进一步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突破驱动,即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等不断突破和改变原有生产函数,持续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切实将良好经济基本面兑换为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增长。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必须坚定不移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这是“十五五”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蓝图。针对经济发展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下一步应重点聚焦三大关系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是央地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GDP“锦标赛”。当前地方政府积极性存在若干重要制约,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地方财力不足和部分官员不作为问题。下一步,要加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适度扩大地方财权财力,并切实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等精神,为政府官员敢为、善为提供激励机制。
二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市场化改革本质上就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和优化。时至今日,我们在认识层面已经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结论,最为典型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等。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二者关系的调整和优化还没有完全到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下一步,要切实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的定位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重点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以规范公权保障私权,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关注的公平竞争、企业财产和企业家人身安全等现实问题。
三是中国和外部世界关系。“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和深度互动是“十五五”时期我国和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概括,大国博弈将步入新的战略性再布局阶段,地缘政治或将逐步成为全球主导性风险,超越资本力量深刻影响全球资源配置。下一步,应研究制定我国的国家全球战略,作为发展规划的全球篇,发挥对外领域的战略导向和积极作用,为实施经济外交政策、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和外部风险处置提供总体框架。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要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关键抓手,持续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立足“十五五”,关键是要通过具象化、任务化和政策化,把新质生产力从“概念热”进一步转变为“实践热”。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研究制定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意见并以适当形式对外发布,让市场明确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建立新质生产力的统计体系、考核机制等关键抓手,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遇到的基础性、共性问题提供公共政策支撑。
其次,要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也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转化形成一批新产品、新产业,真正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促双强,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其三,发挥各类产业载体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深挖传统产业这座“富矿”,鼓励传统产业应用前沿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也要深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主战场”,以体制机制建设、产业生态构建为重点加速产业链系统突破、规模增长和竞争力提升,持续放大对其他产业的赋能带动作用;还要聚焦未来产业这个“制高点”,前瞻布局一批先导区,探索打通“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链路上的堵点卡点。
最后,要坚持全球视野和开放发展,增强方位感、找准坐标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力争在全球竞争中形成非对称优势,将我国打造为全球新质生产力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