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扩建项目建成投运,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LNG(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国电投和三峡两个200兆瓦储能电站成功并网;国信火电首台100万千瓦机组、中盛40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年内投产……走进黄海之滨的江苏省盐城滨海县零碳产业园区,放眼望去,丰富多样的绿色能源项目、绿能应用场景展现出勃勃生机。
“绿色能源已成为滨海最显著的发展标识,正在推动‘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布局、‘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发展。”滨海县委书记吴启标介绍,滨海县将发挥港口等级高、风光资源足、空间腹地广等优势,全力打造长三角最大综合能源保供基地。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滨海港零碳产业园核心区的现代化园区已建成投运,已入驻中科融能、唯信科技、中嶒新能源等多个项目,绿色能源呈现集聚发展态势。
总投资51.39亿元的中科融能项目,是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及清洁能源领域知名企业的高管团队联合创立,在清洁能源核心元器件研制、装备产业链和能源金融领域具备产业化经验及核心竞争力。
“企业生产的628Ah固态电池是国内首款大容量半固态电池,目前已签订大量订单。”中科融能(盐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付超说,落户于此是因为滨海港片区零碳产业园绿电资源丰富、低碳优势显著。
离开滨海港零碳产业园核心区,行驶在沿海大道上,可以看到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10座蓝白相间的LNG储罐。
“中海油‘绿能港’一期扩建项目建成投运,LNG年处理能力升格达到600万吨,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同时,LNG储罐背后还蕴藏着另一种清洁能源——冷能。”滨海港零碳产业园运营公司执行总经理梅中海介绍,LNG是超低温液态天然气,与空气、海水等形成温度差、压力差后,就能回收能量。
为扩大落地场景,国内首例冷能综合利用项目——滨海港LNG冷能交换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该项目旨在通过技术手段将原本被废弃的LNG冷能回收后再进行分级处理,既可以直接利用中海油LNG气化器的低温海水,建设冷水鱼养殖等项目,也可以利用LNG冷能建设冷能发电、冷能空分等项目。”梅中海说,项目的目标是建设冷能综合利用全产业链条,全部建成后,每年可释放冷能35亿千瓦时。
盐城射阳港零碳产业园锚定创建长三角首个全绿电零碳示范园区目标,围绕“新能源产业+新型电力系统+零碳场景应用”,全力打造绿电应用示范地、绿色产业集聚地、绿色标准策源地。
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双喜介绍,依托风光富集资源优势,园区已建成近海装机容量70万千瓦、陆上装机容量60.73万千瓦、集中式光伏电站10.8万千瓦,年发电量34亿千瓦时。下一步还将全力推动150MW渔光互补项目建设。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实现了绿电物理可溯源,支持企业通过自建分布式光伏、签订长期购电协议(PPA)等模式,形成可溯源绿电供能。
“绿电物理可溯源是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企业叩开海外市场、提升海外竞争力的底气。”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负责人吴慧露说,目前,园区已成立碳智信公司,与多家国际国内权威机构合作,推动绿电溯源、碳足迹认证与国际接轨,为园区企业提供零碳全生命周期服务。
为主动适应地区新能源高速发展和产业绿色升级需求,国网盐城供电公司不断推动主干网转型升级和主配微协同发展,以达到提升主干网坚强韧性和新能源消纳的目的。
今年3月,国网盐城供电公司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新能源资源汇聚平台”正式上线,实现在220千伏主变层级对低压分布式光伏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物理感知,全面提升分布式光伏“可观可测可调可控”能力。
海上新能源也是盐城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地之一。根据规划,盐城地区尚有近海600万千瓦、远海超2000万千瓦海上风电和450万千瓦海上光伏待开发,为此国网盐城供电公司正加紧建设新能源沿海二通道北延工程,积极规划嵌入式直流工程,以此适应地区大规模新能源全额消纳需求,同步实现富余电力电量向苏南负荷中心的高效输送。预计建成后,盐城地区年新能源发电量将增长超800亿千瓦时。
“盐城作为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碳达峰试点城市,目前,新能源发电量已占全市用电量的60%左右,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盐城市委书记周斌说,盐城将在继续做大做强风电、光伏两大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布局储能、氢能两大未来产业,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应用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