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策支持和优化监管服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一系列部署,通堵点、稳预期、增后劲,传递出切实为企纾困解难的强烈信号。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500万户,在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技术创新、扩大国际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党中央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方面密集出台政策举措,前11个月,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民营企业进出口额、不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民间投资同比均有明显增长,反映出助企政策的力度与成效。
受外部压力加大、国内需求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瓶颈制约等因素影响,当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困难。助企纾困解难是一项需要细致考量和灵活应对的工作,要把握好尺度,监管与服务并重、无事不扰和无处不在并行,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
对于阶段性经营困难企业,可通过减税降费、财政补贴等方式减轻负担,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降低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充分尊重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推动企业迎难而上,提高整体经营效率。重要的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企业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政策,既防止市场失灵导致资源浪费和竞争失序,也避免政策过度干预扭曲市场机制、抑制企业活力。
传统企业和新兴企业在技术路线、管理模式等方面有所区别,政策诉求也有所不同。助企纾困解难不能“喜新厌旧”,也不能重“显绩”轻“潜绩”,要兼顾好当前与长远,制定差异化帮扶政策。对于传统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技改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其转型升级,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对于新兴企业,可以提供更多市场准入便利,创造更大发展空间,通过创业投资等帮助其快速成长。要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齐头并进,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各类企业协同发展。
此外,助企纾困既要解决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通过普惠性措施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企业信心,又要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的独特“病灶”,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疗法”,提高政策效果,减少资源浪费。为此,要进行全面的市场和企业调研,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等,规划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政策措施。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及时调整优化政策措施,加强执行监管,防止出现执行偏差或滥用政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