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宇嘉,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12月24至25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对2024年4大板块的重点任务进行盘点时,排在第一位的是“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积极变化是多项目标叠加实现的,既有市场呈现止跌回稳势头,还有保交房攻坚战完成既定目标,也有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扩围增效以着力化解行业风险,更有新发展模式的积极进展。
当然,短期来看,稳定商品房市场的工作更加重要和棘手。市场稳定以避免风险扩散和传播,一方面是推进保交房和保民生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打造住房新发展模式创造良好环境。在稳市场方面,此次会议重点强调了“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政策组合拳的效应。国家各部委、中央和地方一起发力,提高政策集成性、取向一致,才能实现稳市场的目标。
当然,稳市场除了直接纾困商品房市场外,还需要推进新模式,这是行业和市场稳定的长效机制。比如,作为新模式抓手之一的城中村等旧改,不管是增加改造的项目,或是建设筹集的安置住房,抑或是城市危旧房,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此前住建部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35个大城市需要改造的城中村就有170万套,全国城市需要改造的危旧房有50万套。此次会议数据显示,2024年建设筹集安置住房161.7万套,改造城市危旧房7.4万套(间)。
作为新模式抓手的第二个重点的住房保障,根据会议披露,2024年全国建设筹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共计172万套(间),在按照“十四五”规划目标配售房筹建目标保质保量推进。另外,新模式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好房子”,此前《好住房技术导则》发布,这是未来住房发展增量空间的重点。
在部署2025年工作时,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工作依然在第一位。会议提出要把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坚决落实到位。现在来看,2025年要夯实止跌回稳的基础,关键是前期部署的政策要落地。首先就是严控增量要尽快落地,要根据库存周期是否超出警戒线(比如超过18个月)减少或暂停供地、调节开工节奏;其次是盘活存量土地和房源,用好专项债、专项借款和再贷款等工具,提前储备好项目,加快收购低效闲置土地和房屋。
然后就是提高质量。现在,“好房子”建设的技术指标和导则都有了,各地都在探索实施本地的“好房子”,也有很多“好房子”的明星项目。接下来,关键是“好房子”如何能在各地推广落实,建设功能好、用材好、居住体验好、社区服务好的好房子,且能支付得起。除硬性的技术指标外,各地应在土地、金融、规划报建、可支付性等方面加大扶持。
对于2025年工作,会议还重点阐述了构建发展新模式。真正止跌回稳和行业可持续发展,需转向新模式这个系统工程的构建。首先是完善供应体系,主要是加快发展保障性住房。
一方面,“市场+保障”的住房体系建设是新模式的核心。当前,迫切需要关注经济调整新形势下住房困难人群的增加,并将保障房筹建与该类需求结合起来。推动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目的是摸清人口和住房底数,厘清未来住房需求的体量、类型和分布,然后决定住房和土地供应渠道和模式,做到匹配需求。因此,未来商品房和保障房都要以需定供。
有力有序推行现房销售,优化预售资金监管,意味着未来应该是预售和现售并存的开发时代。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规划和供地时,既可选择预售,也可以选择现售模式。选择前者,就要规范预售资金监管,确保项目顺利交付的基础上,满足房企资金需求。不过,政策会大力支持现房销售模式,以提高建设品质、杜绝可能存在的风险。当然,房企也要做好市场需求调研,从而使得现房开发和销售模式不仅满足市场的需求,开发商也有合理的溢价。
总之,2024年商品房出现了企稳的迹象,2025年则是止跌回稳的关键时期。政策基调上,既要稳定商品房市场,解决短期的问题,也要积极探索新模式,提振市场对未来的信心,这或将是房地产持续调整三年以后能稳定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