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2-25 14:33:21 股吧网页版
迈向可回收时代:2025中国商业航天蓄势待发丨2024年终特刊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白杨北京报道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突破。

  尽管在发射次数上不及年初预期,但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资本加速涌入以及不断的技术创新,都在推动商业航天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年初,“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新增长引擎之一。随后,包括北京、广东在内的多地政府相继出台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

  一级市场,商业航天也备受资本青睐。今年以来,蓝箭航天、东方空间、天兵科技、深蓝航天、星际荣耀等民营火箭公司以及垣信卫星、微纳星空等卫星公司均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多位商业航天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中国商业航天蓄势待发,大家都在积极尝试垂直起降回收实验,目的是确保明年可回收火箭的首飞成功。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中国商业航天将在明年迎来可回收火箭的密集首飞,包括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力箭二号、引力二号、双曲线三号、智神星一号、星云一号等。

  因此,2025年有望成为中国商业航天进入爆发期的一年。尤其是2024年,千帆、国网等大型卫星互联网星座相继开始组网,为市场创造了规模化的需求。此外,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全面启用,也使得中国商业航天在发射资源上进一步扩容,满足了更多企业的发射需求。

  一位民营火箭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几家头部火箭公司的手上都有一些星座订单,接下来考验的就是火箭发射能力能否跟上星座的部署节奏。

  这意味着,只要明年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取得突破,解决火箭运力问题,整个商业航天市场也将形成商业闭环,进而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可回收火箭蓄势待发

  今年8月和12月,我国两大“万星”星座——千帆和国网相继开始组网。

  按照规划,“千帆”星座将在2025年底前发射648颗卫星;2026-2027年发射648颗卫星;2030年底前,实现15000颗卫星的部署。而“国网”星座计划发射12992颗卫星,预计在未来5年内发射约10%(1300颗),到2035年完成全部卫星的发射。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则,卫星频率及轨道使用的原则是“先到先得”,同时为了防止卫星轨道资源被“哄抢”,ITU还规定,申请到卫星频轨资源的公司需要在获得许可后2年内完成10%的卫星部署,5年内完成50%,7年内完成全部部署,否则ITU将对申报的星座规模进行缩减。

  在ITU的规则下,星座部署也有了明确的时间节奏。截至发稿,千帆星座今年已完成三次发射,在轨卫星数量达到54颗。若继续按照一箭18星的节奏,千帆星座想要实现2025年的目标,还需要进行33次发射任务。

  因此,低成本、大运力、高频率的火箭发射能力,是星座组网最迫切的需求。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也是围绕实现这些能力的方向在发展。

  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朱雀三号总指挥戴政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蓝箭航天的技术战略有两条主线:一是对朱雀二号改进型进行运力提升与成本优化,以满足当前市场需求;二是重点研发朱雀三号,目标是实现一子级的回收与复用,从而大幅降低火箭发射成本。

  长远来看,火箭的可重复使用,是解决火箭运力问题的核心路径。今年,包括蓝箭航天在内的多家火箭企业都进行了垂直起降回收验证(VTVL)试验,这类试验被比喻为“蚱蜢跳”,是火箭实现可重复使用前的关键步骤。

  其中1月和9月份,蓝箭航天分别成功完成了350米及10公里的VTVL试验。戴政告诉记者,10公里级的垂直起降试验比较完整地模拟了一子级回收的关键环节,蓝箭航天也成功突破了两大技术难点,分别是火箭二次点火和位置偏差修正。

  “与国内其他一些公司不同,蓝箭的飞行实验更注重于模拟真实火箭一子级返回过程中的挑战,如全程不同压力下的点火控制、高速下的精确降落等。而其他公司可能采用全程点火的方式,技术内涵差异很大,因为真实情况下全程消耗燃料进行位置速度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戴政说。

  有了这两次VTVL试验的成功,戴政对于明年朱雀三号的首飞有了更强的信心。但他也表示,“朱雀三号首飞的关键技术都已经做了验证,但因为是全新的系统、全新的工位和全新的火箭,所以决定首飞能否成功的核心因素在于发射任务的实施落地是否顺利,包括产品质量以及整个系统的匹配性”。

  据其透露,明年朱雀三号预计进行三次发射,并且争取在三发之内实现一子级的成功回收。

  商业航天需要更多耐心

  当然,航天事业的高风险特性,决定了每次火箭发射,都会有失败的可能。而如何定义失败以及如何应对失败,也是关系中国商业航天长远发展的重要议题。

  基石资本执行董事浦槟岩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在发展环境和产业特质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耐心资本在这个领域的角色,相较于其他行业赛道来说更加重要。

  在美国,NASA对于商业航天公司SpaceX的发展给予了非常多的研发和订单支持,这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尤其重要。而中国商业航天在发展的初期,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争取政府商业航天采购项目较为受限,因此中国商业航天公司需要更多依托于从创业投资基金获取发展所需资金。

  浦槟岩认为,随着行业内的领先企业跨过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整体行业估值在不断提升,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在快速放大。在批量化、商业化阶段,企业需要更多的长期耐心资本的支持,行业资本也需要国家级资本等大体量资金的支持。

  除了资本的耐心外,商业航天的发展还需要市场以及监管的耐心。

  戴政告诉记者,像国外看到SpaceX各种爆炸也能鼓掌的市场环境,国内还有个接受的过程,所以中国的商业航天企业必须结合自己能承受的平衡点去做。

  航天领域的一个发展规律是,如果用比较保守的方案,技术突破和验证就会比较慢,如果冒风险比较大,即使失败也能拿到很多数据。

  但许多企业现在不敢更大胆,原因就是试错风险太高。浦槟岩表示,对于商业航天领域的企业来说,不出错和出彩并不是选择题,在目前的产业发展阶段和资本市场环境下,这两个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可能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在不出错方面,我国商业航天企业的特点是资金来源社会化、服务对象商业化、风险承担自主化。”浦槟岩称,当年SpaceX在发射失败的情况下,还是能拿到NASA的后续订单支持,这个情况目前在国内可能比较难实现,企业能做的只能是储备更多的资金,进行更多的投入,如果储备的资金与出错的影响匹配不上,企业就会面临很大的发展问题。

  而在出彩方面,因为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目前资本化上市没有很明确的路径,为了满足发展需要,只能通过一个个的产品、研发、商业化里程碑去获得新融资。但目前行业内的竞争也很激烈,如果没有出彩的里程碑,后轮的融资也会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进而会影响公司的研发进度和长期发展。

  另外商业航天企业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过去数年,整个行业仍处于摸索阶段,市场相对分散。但随着2025年各家公司完成可重复使用火箭的首飞,外界在衡量企业价值时也有了更清晰的标准。

  戴政向记者坦言,商业航天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未来市场集中度也将慢慢提升,“谁拥有更大的运力、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发射频次,市场就会选择谁。”

  因此,业内人士预判,2025年不仅是中国商业航天迈向可回收时代的关键之年,也将是行业进入优胜劣汰阶段的转折点,那些可回收技术能力率先取得突破的企业,有望在这场星辰大海的竞赛中脱颖而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