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如破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分别完成156.6万辆和151.2万辆,再创历史新高。
从国内市场表现来看,今年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国内累计销量1012.1万辆,同比增长40.3%。从出口表现来看,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14.1万辆,同比增长4.5%。多项数据显示,作为强势崛起的一股新势力,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行业正在从政策支持转向市场驱动,迈入新发展阶段。
市场驱动规模壮大
历史一刻,振奋人心。随着一辆国产SUV驶出生产线,10家新能源车企新车下线的视频同步播放……11月14日上午,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在湖北武汉举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年度产量首次达成1000万辆。
“在全行业不断努力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不断培育壮大,从2014年的年产7.8万辆,到2018年超过120万辆,再到2023年超过950万辆。短短十年,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入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向记者表示。
中汽协数据显示,11月份,国内汽车月度产销量再创历史新高,分别完成343.7万辆和331.6万辆,分别环比增长14.7%和8.6%,分别同比增长11.1%和11.7%。对比来看,从2024年8月份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首次超过燃油车开始,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连续四个月超过50%。可以说,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跑出了“加速度”。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基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强劲增长,预计我国2024年全年汽车销量有望突破3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超过1300万辆,这一数字较之前预测的1150万辆有较大幅度的上调。
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背后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通过汽车动力从内燃机向电动机转变,解决国内石油供需矛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二是通过新技术实现换道超车,促使我国在全球汽车产业生态系统中的排位更进一步。
浙江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品牌官宋兆桓对此持相同观点。他表示,从国家能源安全角度来讲,汽车的新能源化转型决定了我国能源安全最终能否顺利实现,推广新能源汽车成为促进我国社会能源结构转型、降低对外石油依赖、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在产业发展初期,政策的引领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新能源汽车在新赛道实现赶超发展的关键。”张秀阳进一步表示,从政策支持向市场驱动过渡,从市场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持续大手笔投入电池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和产业链等建设,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就,也使其在全球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竞争力,实现了从“追随者”到“领航者”的华丽蜕变。
深度调整去芜存菁
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显著,资源和市场份额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竞争力较弱的车企正面临加速淘汰的风险。杭州极与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突然“停摆”,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步入深度重塑期,接下来行业洗牌会加速,集中度将越来越高。市场可能迅速出现一批百万辆级别企业和品牌,呈现出强者恒强,分化加剧的局面。”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过去以新能源整车、电池市场增量为主的发展特征也将改变,未来产业发展将以存量结构调整优化为主。
在张永伟看来,存量结构调整优化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传统燃油车企产能‘油改电’将是重点任务,在‘油改电’过程中,燃油车产能要盘活,不能‘只破不立’;另一方面,早期建设的部分电动汽车产能由于规模经济性不足,需进一步升级重组,小规模和经营不善的新能源车企将成为产业重组的主要对象。”
同时,上述趋势也将带动部分供应链环节发生变化。张永伟表示,过去两年,动力电池扩产一直处于高歌猛进状态,预计未来电池产能将迎来释放期,步入投资放缓、价格下行的轨道。同时,汽车芯片市场份额将快速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随之迎来“淘汰赛”。
此外,存量结构的调整也会影响产业融资情况,届时,汽车资本市场将会产生新变化。“融资热度往往伴随着增量的调整,当产业进入存量结构调整阶段,融资环境不会太乐观。”张永伟表示,中国香港资本市场虽然已成为车企筹资的重要渠道,但融资规模较小。与之类似,国内头部车企与中东资本等海外资本的合作,总体呈现出单笔投资大、总量却不大的特点,难以给我国车企以强力支撑。
以“新”破“卷”
比销量上涨更令人欣慰的,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新能源汽车产业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
当下,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摩尔时代”,12个月到18个月必须推出新的汽车产品投放市场,拼的是创新速度。如果说前几年汽车业的“内卷”更多停留在商业层面——看谁更会营销卖车、谁更舍得促销降价,那么现在则变成了“卷”竞争力——看谁更能高频创新、有效创新,这是汽车“摩尔时代”最重要的特征。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融汇绿色能源、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多项变革技术,已成为众多新技术落地应用的重要载体。2024年,融合性新技术在电池、芯片、操作系统等领域持续实现突破,一些标志性技术密集应用在了新能源汽车上。
在动力电池方面,2024年,磷酸锰铁锂电池、46系大圆柱电池、混合固液电池等动力电池创新性技术进入兑现应用期,800V高压快充车型迎来放量。继麒麟电池、神行电池之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又发布了“骁遥”超级增混电池和标准型号换电电池块。
芯片方面,国产芯片也已结出硕果,在功率芯片、MCU(微控制单元)、传感器芯片和存储芯片等领域基本实现了自主生产。
车载操作系统方面,国内无论是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等为代表的传统车企,还是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小米”)等为代表的科技企业,纷纷投身于国产整车操作系统的开发。随着华为的HarmonyOS、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的SkyOS、小米的HyperOS、比亚迪的DiLink以及吉利的GKUI等竞相登场,展现出对智能网联汽车未来生态体系主导权的志在必得。
在张秀阳看来,“卷”是市场行为,是逆风而行;“新”则是战略行为,是向阳而生,两者的逻辑不同。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卷”依然是企业的立身之本,要想拥有“卷”的资本则必须通过创新来支撑。
对此,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苏波表示,我国汽车产业要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