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举行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生态环境部在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赋能,推行非线上执法、无感式执法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和做法,各地形成了哪些探索经验?围绕这些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生态环境部提问。
对此,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央持续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明确要求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积极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我们坚决贯彻中央精神,同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持续优化执法机制和方式,加快推进智慧执法。”
生态环境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每经记者张怀水摄
将持续推动非现场、无感式监管执法
赵群英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生态环境部门针对典型场景实行非现场、无感式、穿透式执法,对突出违法问题利剑高悬,对合规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大幅减少了打卡式、低效率的检查,取得积极的进展和成效。
比如在大气环境领域,围绕打造信息化助力非现场执法应用范例的目标,以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为主战场,深度融合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卫星遥感等各类环境信息,充分发挥无人机、走航车、便携执法检测仪等装备的优势,形成七大业务场景,以及相应的线索识别算法库、规则库,实现了“带着线索去,瞄准问题查”。2024年监督帮扶共推送线索1.5万余条,发现问题2.2万个,其中弄虚作假、严重超标排放等突出的违法问题有2600多个。
在水环境方面,2024年以来,相关部门融合污染源自动监控、卫星遥感,涉水热点网络信息等数据信息,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方法,向各地精准推送问题线索769个,查处违法问题359个,移送公安刑事立案14件。
在固体废物方面,充分发掘固废监管数据信息、综合网络平台监控和卫星遥感数据,建立了“1+N”危险废物数智化线索识别技术体系,形成23种线索识别模型。2024年推送危险废物违法线索817条,确认并落实整改344个问题,立案调查30件。
与此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了解到,各地积极推动智慧监管能力建设,全国各省(区、市)均已发布了非现场执法监管制度性文件,也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做法。
比如江苏省完善法规制度,升级监管平台,开发数据模型,推动联勤联动,组建“1(省)+13(地市)”非现场执法专业化数据战队。河北省唐山市整合自动监测、分表计电等13类数据资源,构建非现场监控预警平台,实现“日常不扰,无据不查,轻微不罚”,依托数智平台线索发现环境违法问题占到总数的76%。这些做法为全国非现场执法监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
谈及下一步计划,赵群英表示,将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持续推动非现场、无感式监管执法,既显著提升执法的精准度,有效解决基层人少事多的突出矛盾,又切实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扰,为企业减轻负担。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制定
今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多批第三方监测数据造假的典型案例,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如何加强对数据造假的执法监管水平?
对此,赵群英表示,生态环境部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管工作,始终把打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提高监测数据质量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对监测数据造假,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打击。
自2022年10月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专项整治,共查处1968家弄虚作假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移送刑事案件167起,公开曝光62个典型案例,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今年10月公开通报的山西方创公司、西安科纳公司两起刑事案件就是发生在第三方机构监测过程中的弄虚作假问题,造假手段和方式非常典型,可以概括为“不到现场、到了不采、采了不测、测了篡改”。
一是不到现场,坐在办公室就系统造假,并出具虚假的监测数据和报告;二是到了不采,检测人员到现场后进行“表演式”采样,假采样或者少采样,到实验室内伪造数据;三是采了不测,主要表现为故意更换、遗弃监测样品,出具与所采样品无关的监测数据和报告;四是测了篡改,主要是在分析测试或编写报告环节篡改数据。
针对如何从根源上解决造假问题,赵群英表示,首先是加强部门联动。生态环境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着力推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研究联合开展第三方监测机构检查工作指南。连续多年联合最高检、公安部以及最高法,举办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培训班,联合研究制定办理刑事案件证据指引,解决难点、堵点问题,打通“两法”衔接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其次,强化技防体系。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进行穿透式监管。同时,推动建立针对环境监测活动“人、机、料、法、环、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应用视频监控、北斗定位、数据和参数直联直采等技术,强化技术防控,实现“现场可视、设备可溯、监测可控、样品轨迹可追”。发挥技术优势,破解打假难题,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与此同时,加大立法供给。目前,生态环境部正配合司法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制定工作。条例将以打击监测数据造假为重点,推动赋予生态环境部门打假处罚权限,进一步压实排污单位数据质量主体责任,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同时提高违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