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新松有限公司(简称“中科新松”)总经理李法设介绍,协作机器人不仅能采摘瓜果,还能应用于生物实验室环境采样。
源自新松机器人集团,专注于协作机器人研发和制造的中科新松于2014年在上海正式成立。“新松”之名来自“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院士,他将机器人定义为“机器+人”,从而奠定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基础。
智能制造好帮手
中科新松最初的梦想起始于2014年,李法设谈到企业成立的初衷时说:“未来,整个制造的模式以及个人生活需求的变化,会对人的属性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做体现出人的特性的一款机器人产品,更好地为工业生产服务。”
产品研发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2018年,新一代产品在为客户安装使用时“碰壁”。李法设发现生产需求和产品定义不能完全匹配,需要对产品做诸多调整才能满足客户需求。
“当时,自己和团队在客户工厂待了一周,对接生产部门和供应部门,按照对方的生产模式,逐条沟通需求,一点点优化改善产品,最终产品达到的效果令客户非常满意。”李法设回忆道。
随着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发生变化,定制化、小批量的生产涌现,变更产线和工艺等情况愈发频发。李法设认为,协作机器人具有容易部署的特点,以及和人之间的相互协同性,非常契合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李法设介绍,人的手臂有七个自由度,可以在非常狭小的空间完成复杂性和柔性化的作业需求,这也是中科新松最早的研究领域。2015年,公司旗下品牌多可(DUCO)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七轴协作机器人面世,标志着中国协作机器人进入国际竞争赛道。
“经过十多年的研发,我们在多个领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所有核心部件均为自主研发。从最底层的操作系统本身,构建了机器人自己核心的算法、核心的控制,以及机器人的人机交互系统等。”李法设表示。
中科新松的机器人可在自身重量较小的情况下达到较大的负载值。“最终希望它能和人的手臂一样纤细,却可以输出极大的力量。”李法设表示,要让协作机器人做到“四两拨千斤”。
目前,中科新松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能源、半导体、3C、医疗健康、食品药品、服饰纺织等多个行业,可轻松实现智能拣选、焊接、上下料、装配、拧钉、质量检验、搬运等功能。公司产品还出口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地区。
深入研究具身智能场景
协作机器人作为工业机器人的重要领域之一,五年前三成至四成的产品是以进口为主,但现在国产比例已占到八成至九成。
“这是一个极佳的发展机遇期,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让国产机器人、国产品牌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李法设认为。
《2024年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23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26.10%;预计2024年将达到4.08万台,同比增长29.78%;到2028年将达12.4万台,市场规模超过70亿元。
如何更好和客户需求建立连接?李法设表示,尽可能把产品放到某个具体的场景和行业里,去完善和迭代产品,让产品能满足垂直类场景的应用点。
中科新松基于对机器人底层技术及工业场景的深入理解,深入研究具身智能场景化应用及落地,例如检测、装配、物流等场景。李法设表示:“预计明年,我们将有第一个具身智能场景在工厂内使用。”
“让机器人和AI结合得更紧密,为客户打造有价值和完整的产品服务。”李法设认为,未来数字化和智能化将引领机器人产业发展。
非常注重研发投入
中科新松始终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率先取得多项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也创造了很多行业第一。2015年,国内首个双臂协作机器人诞生;2018年,生产出国内首个移动协作机器人;2022年,率先开发国内首台25公斤大负载协作机器人;2023年,推出中国首创2米长臂展协作机器人……
中科新松一直非常注重研发资源投入。目前,公司约有40%的工作人员是研发人员,研发经费占到营业收入20%至25%。
中科新松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协作机器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此外,公司还荣获“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拥有专利数量超过20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