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六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情况如何?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在12月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外通报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绩单”。
“一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制定实施第三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合力推进18项长三角重点合作事项,加快实施10项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专项行动,奋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顾军说。
数据显示,从经济总量看,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从2018年占全国比重的23.9%提升到了2023年的24.4%;长三角“万亿城市”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9个,占全国比重超1/3。与此同时,2024年,长三角一体化开始向更紧密融合的方向发展,除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共商共治之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11月,江浙沪皖四地人大共同研究对长三角地区2025年—2027年协同立法工作作出统筹安排,并正式印发《关于2025年长三角地区政协开展联动履职的总体方案》;江浙沪皖政协也共同商议并审定长三角地区政协2025年开展联动履职的五大课题。
成绩显著
当长三角拥有越来越多的“万亿之城”,这里的经济格局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基地教授、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滕堂伟认为,今后长三角很可能会形成一个“增长极集群”。比如,当常州进入“万亿俱乐部”,整个苏锡常地区的能级就不一样了。它往南延伸衔接嘉兴、上海再到南通,完全可以称之为长三角的“钻石增长极”。范围小一点的话,苏锡常加南通,也可以生成一个跨江的“增长黄金三角”。一旦成型,对区域的辐射带动效应不可估量。
事实上,万亿之城的背后,则是更多的实体产业增长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数据显示,2024年四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大型科学仪器46441台,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支持企业购买创新服务超7000次,支持金额超1.7亿元。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联合促进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在全国每生产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4辆来自长三角地区。
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方面,长三角累计已有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一网通办”,尤其是今年还创新推出长三角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跨省就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免申即享”。长三角率先在全国试点的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至今年10月底已累计超4600万人次,减少群众垫付超70亿元。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方面,今年1月至10月,长三角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3%,较2018年同期提升8.2个百分点,PM_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同期的42微克/立方米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快建设。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发布全国首批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入实施,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启动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印发实施,第七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800亿美元,较上届增长2%;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揭牌成立,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联合发布实施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近期重点工作举措;推动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协同推出30多项具体举措;发布实施全国首个区域性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地方标准,已累计联合发布区域性地方标准27项。
在加快金融领域协同改革和创新方面,一体推进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五市科创金融改革试点。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两期累计投资了47只子基金、52个直投项目,覆盖底层项目近1000个,为长三角地区培育了3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四地人大政协联动更紧
民生、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领域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政府层面,四地的人大、政协也在2024年联动更趋紧密。
2024年11月5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发布消息,经江浙沪皖四地人大共同研究,对长三角地区2025—2027年协同立法工作作出统筹安排,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大首次制定三年协同立法计划,共安排正式项目和预备项目各三件。
具体而言,未来三年,长三角地区人大协同立法正式项目包括:制定《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暂定名)、制定《深化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决定》(暂定名)、围绕长三角突发事件协同应对机制开展协同立法。预备项目包括:研究推动长三角区域社会信用协同立法、研究推动制定《促进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的决定》(暂定名)、研究推动制定或者修改法律援助法规。四省市人大还将就长三角固体废物联合监管等协同立法开展调研。
与此同时,沪苏浙皖四地人大还达成一致意见,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地区人大常委会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发挥人大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立项、起草、调研、审议、实施等各环节协同。项目选择上,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商定,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等方面,选取涉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共性问题、关联问题和重要民生问题,推动具体立法项目务实协同。
“下一年度立法协同项目抓住了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点问题,要加强省级层面沟通交流、支持市县层面创新探索,以人大的务实举措与具体行动,为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围绕更好协同立法,建议三省一市人大商定适宜的立法时机和起草方式,开展同步调研、同步论证,及时相互通报审议过程中的重大意见,切实增强在法规起草、调研、审议等各环节的密切协同,加强法规通过后的联合宣传,督促有关部门和地方抓好法规贯彻实施。”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同志表示。
2024年11月25日,《关于2025年长三角地区政协开展联动履职的总体方案》正式印发。这份方案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政协主席共同商议并审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定下了长三角地区政协明年开展联动履职的五大课题: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协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长三角地区自贸试验区合作发展,长三角沿长江区域水环境共保联治,携手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等。
“三省一市政协为什么要高规格联动履职?这要从长三角的定位说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三省一市政协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紧扣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确定的重点任务和共同关注的前瞻性、综合性、战略性问题,开展联合调研、联动民主监督等。从区域实践到国家擘画,长三角一体化已进入第二个五年,长三角地区紧扣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苏浙皖各扬所长,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新篇章。”上海政协委员李治国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明年6条区域高铁齐开工
交通高度发达的长三角,何时实现“轨道上”的长三角,各方均在期待。
在我国“十四五”铁路规划中,涉及长三角地区的铁路项目有不少,其中已开工了的包括北沿江高铁、合武高铁、通苏嘉甬高铁等干线高铁项目、衢丽铁路等普速铁路以及宁芜铁路扩能改造等既有铁路改造项目。而在高铁方面,“十四五”铁路规划中涉及长三角地区的还有17条规划高铁待开工,按目前的进展来看,明年有望开工6条。
据了解,长三角地区2025年有望开工的6条高铁中,全线位于江苏省内的盐泰锡宜城际铁路已经施工招标,计划2025年1月开工,2030年7月建成。项目北起盐城市,中连泰州市,经无锡市、常州市,终至宜兴市,最高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建成后有利于加强苏中、苏北、苏南与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联系。
“另外5条有望开工的高铁,虽然还没有进入到施工招标阶段,但按目前的项目推进情况,还是有希望在明年开工。其中位于安徽省内计划要全面开工的六安至安庆铁路,这两三年一直在处理与区域铁路网接轨方案及工程委托代建事宜,目前代建协议条款已基本达成共识,有望年底或明年上半年启动全线施工招标并开工。合宿高铁宿迁至泗县段是途经江苏和安徽的一条跨省铁路,初步设计已通过预评审,明年开工的概率还是挺高。部分线路途经浙江省的温福高铁也是计划今年开工的高铁项目,目前已处于可研鉴修阶段,还在推进可研及初设批复前期工作,有望在明年上半年批复可研,明年底前有望正式开工。”12月24日,长三角铁路系统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列入“十四五”铁路规划,目前还没有开工的另外11条高铁,结合各自线路的进展来看,项目开工需要到“十五五”时期及以后才有可能。而这些储备的高铁项目,将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更多的增长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