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按照“抓前端、治未病”的指导思想,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六个金融借贷纠纷调解工作典型案例,旨在通过分享成功经验,推动金融领域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这六个案例覆盖了从非诉善治到多元解纷的多个方面,体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发展,有助于金融领域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迈向更高水平。
案例1:非诉善治全面提升化解能力——通过“互联网+”拓宽解纷渠道
北京辖内共有7家信用卡中心,信用卡纠纷量大、投诉占比高,约占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简称北京金融监管局)接收银行业年投诉总量的大部分,纠纷整体呈现小额、批量、同质的特征。北京金融监管局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努力实现“简单纠纷不出机构,复杂纠纷不出行业,化解纠纷少去法院”目标。2023年3月起搭建解纷平台,同年6月指导行业调解组织及金融机构信用卡中心开展试点,截至2024年7月底,各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首先,搭建一站式纠纷化解平台。联合多部门指导建立多元化解平台,打造一站式服务,探索失联修复机制,设专线保障数据安全,建成行业区块链。通过“互联网 +”模式,金融机构调解成果显著,调解成功率达68.9%。
其次,各方协作打通非诉化解堵点。与法院、调解组织、金融机构密切合作,优化调解与司法确认流程,建立联络机制,加大金融机构内部支持,创新中立评估机制。“先行调解 + 司法确认”模式有效遏制了投诉量增长,改善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并节约司法成本。
最后,转型升级行业调解组织建设。调整调解收费标准,提升调解队伍水平,还创新小额纠纷裁决机制,在285件小额纠纷裁决中,消费者同意率达52.63%。北京金融监管局这些举措切实提升了信用卡纠纷的化解能力,在维护金融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案例2:调诉衔接关注小微金融纠纷——创新“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模式
浙江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小微金融的先行区和集聚区。小微金融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金融纠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台州监管分局联合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建设“和合金融”共享法庭,创新实践“人民调解+司法确认”风险处置新模式,提供一站式、零成本、高效率的纠纷解决渠道。
首先,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纠纷引流分流机制,银行优先通过人民调解处置风险资产,赋予支行网点更多调解决定权。设立未逾期贷款风险池,推行分级解纷管理并设置调执衔接程序。同时前置风险处置管理关口,在授信文本中约定调解前置条款,纠纷诉讼前先由共享法庭诉前化解。
其次,以“司法确认”实现执行提速。推行延迟“司法确认”程序,设置延期确认条款,逾期可快速启动司法确认进入执行。缩短“案件执行”链条,原本3个月的确权等待期如今只需3天。还设置“金融纠纷化解五步走”工作机制,利用司法督促提升处置效果。
最后,以“司法为民”构建立体网络。全市建有23家共享法庭及众多分站、服务站,实现多种功能。建立“资源共享、合力化解”的调解队伍,调解员与法官结对。借助数字化改革推出“金融解纷码”,实现金融纠纷处理“零次跑”,为异地客户提供新方案,有效化解小微金融纠纷。
案例3:调处一体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创新融合集中处置、多元调解、智慧审判
福建泉州是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金融资源集聚、金融市场活跃,借贷纠纷集中高发。为做实金融领域多元纠纷化解工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泉州监管分局(以下简称泉州金融监管分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会同政法单位联合设立泉州市金融纠纷一体化调处中心(以下简称泉州金融调处中心),在全国创新融合集中处置、多元调解、智慧审判于一体的金融纠纷调处模式,相关经验做法获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机制“一体化”方面,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8家单位共同制定工作意见,整合多方资源构建新格局。2023年2月24日中心落地,形成“8 + 1+ N”组织架构,业务覆盖市、县两级。
流程“一体化”方面,率先推出集中处置模式,建立一窗式闭环调处机制。简易案件在集中处置区统一导入,80%的小额简易金融纠纷在此阶段化解,调处成功率远超传统模式。复杂案件由多元调解队伍调解,诉讼案件则由速裁团队速裁快执。
信息“一体化”方面,打造智慧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共享信息、云端调解、智慧审判、网络执行和智能监测等,实现各环节信息一站式管理。如线上调解覆盖多省市,智慧庭审缩短办案时间,金融大数据中心为决策提供参考,有力推动金融纠纷的化解,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案例4:提质增效调解信用卡小额纠纷——行业调解组织、金融机构协同建立小额纠纷快速解决机制
为切实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金融消费者和银行机构合法权益,广东正和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广东正和消保中心)自2021年成立以来,与10家银行机构探索实施信用卡小额纠纷快速解决机制,取得明显成效。以2023年为例,该中心受理信用卡调解案件8000余件,成功调解6132件,调解成功率达76.65%,涉及金额3.55亿元。通过小额纠纷快速解决机制成功化解信用卡纠纷4623件,所涉金额共计2.4亿元。
信用卡纠纷是最大类金融纠纷之一,2023年其投诉量占中心银行业务投诉量的82.7%。中心与银行签订备忘录,聚焦此类纠纷开展治理。
快速调解机制秉持“小、灵、快”原则。聚焦“小额”,主要适用于5万元以下案件,部分银行扩展至10万元以上;方案“灵活”,银行按诉求细分金额,明确多种解决方案授权中心调解;推进“快速”,受理申请收齐资料后,最快3天可签调解协议。
同时着眼“最基层”提升快速调解可得性。建线上平台,2023年12月18日金融消保数字化服务平台上线,实现全流程线上处理;设基层站点,2023年12月在机构设首批调解工作站,聘兼职调解员;广应用宣导,2023年开展12场巡回宣讲,提高机构应调率,增加消费者和机构调解申请量。
案例5:打造样本建设“一站式”调解机制——聚焦金融纠纷化解痛点、堵点持续发力
山东省青岛市银行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以下简称青岛调解中心)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聚焦金融纠纷化解的痛点、堵点,推动建设“一站式”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青岛样板。2023年,该中心共调解案件1499件,同比增长61.18%,涉及金额2.3亿元,综合调解成功率78.3%,快速处理法院转办案件5700余件。
在创建“一站式”纠纷调解平台上,聚合“四种力量”。创新组织架构打造综合平台;整合行业资源,选聘调解员并组建宣讲团;推广实践经验,总结可复制做法;完善激励机制,表彰优秀调解员并推动晋升。
创新“四项服务”提升调解便捷性。推动“就地化解”构建三级调解服务网络;“智慧化解”借助信息系统,线上调解占比达87%;“高效化解”建立速接模式,平均用时18日;“联动化解”与多部门协调联动,司法确认率达46.6%。
聚焦“四类群体”提升群众获得感,包括新市民、老年人、涉诉群体和异地消费者的金融纠纷调解。
筑牢“四道防线”夯实风险防范根基。深化“诉调对接”,强化“风险预警”,实施“联动防控”,健全“协同合作”构建“大调解”格局。
案例6:多元解纷基层法院入驻调解工作站——推动纠纷防范化解向金融机构源头前移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以信用卡、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主的金融纠纷增长快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吉林监管局(以下简称吉林金融监管局)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因地制宜探索金融纠纷调解组织建设新模式,指导银行机构联合基层法院入驻调解工作站,将调解工作引入银行网点“小单元”,推动矛盾化解向金融机构源头防控前移。
在整合资源方面,吉林金融监管局与相关部门签订意见,建立协作机制。依托银行网点成立调解工作站,构建起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交互网络,实现就地化解纠纷。
联动升级助力“一站式”化解纠纷。一方面,深化协作建立全流程诉调对接机制,将“特邀调解 + 司法确认”升级,使调解工作与银行消保工作深度嵌合。另一方面,强化科技赋能打造“线下 + 线上”模式,“两网转办”缩短调解时长且不收费。自成立以来,调解工作站成效显著,成功化解众多纠纷。
完善保障方面也多管齐下。深化能力建设,提升调解队伍专业化水平,如聘请退休法官,开展专项培训。为了深化金融教育,提升消费者素养,吉林相关部门融合了调解和金融知识普及。深化普法宣传,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规范信用卡业务并开展普法,促进金融纠纷实质性化解。